七斗臻的品牌故事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老碗哥

普洱茶是一个特殊的茶业,以我对它的理解,都可以独立成为一个普洱茶文化了。它从地域性,到茶性,再到人文性,养生性,把玩性,都要比其他茶更丰富更有扩容量。记得第一次接触普洱茶时候,是朋友家的母亲为我沏的一杯,还说自己的儿子就是不听劝,这哪是茶啊,苦的喝不成,还要坚持做这行。

我不懂,就顺着话喝了一口,用纸杯泡的,颜色像酱油乌黑,差点吐出来了。虽说有心理准备了,可还是比想象的还苦还难喝。

从此也就留下一个结论,那个叫普洱茶的茶,没法喝。后来我做别的事情,又赶上旅游季,就约了个妹子一起朝南路线随机性游玩。一直到了广州,见了这位做普洱茶的朋友,才留了下来。朋友每天约我到茶店品这普洱茶,讲这普洱茶。原来,普洱茶是有讲究泡法的,喝起来也有感觉。听着普洱茶的故事,品着生熟不同的普洱茶,一呆就是一个月,普洱茶深入我心,做梦都在品。当然,当时的市场行情,除了它的茶文化吸引了我以外,最主要的就是它的投资价值了。

久放不坏,越陈越香,越陈价更高。光凭这一点就够吸引人的了。

记得当年流行一句话,炒房不如炒普洱。房子国家管控严格,利益的增长率还没有普洱茶快。的确,这在那几年是真的。下关茶厂的经销商,就在我们住的楼下,以生茶正在占领市场,下关沱茶,很多茶客都是熟悉的,基本上是一个星期就涨一次价,两个月少了往来,再去拿茶,价格已经翻倍了。关键是,每天还在以市场上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被抬升着价格,只升不降,是普洱茶的唯一特点。

在广州芳村那个市场,我目睹了一掷千金的收茶场景,卖房卖车换买普洱茶的事,屡见不鲜。我还有些震惊,手头没有太多的资金,只能小打小闹,望洋兴叹,也没法子。

那个时候每天的差事,就是走东家串西家,到处品茶,到处听故事。最有名的六大茶山,口感各有千秋,竟然能喝出名堂了。春茶还是秋料?一喝便知。甚至是南山坡还是北山坡,也有不少的识别知识。最主要的是,见证了一些茶友的蜕变过程,一名不文到腰缠万贯,不过个把个年头。“炒普洱比炒股票稳妥”“比炒房快”,这是当时的流行话。

在朋友的鼓励下,我果断出资,成立自己的公司,正式运营普洱茶生意。

2006年到现在,我自己做了别人的品牌13年,又见识了数以百计的品牌普洱茶,对这个特殊的的茶种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只要是大批量生产的大品牌,基本上无法保证茶叶的品质。所以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都想做品牌,又都不能按照初心进行批量生产,为什么?普洱古树茶原料非常有限,无法满足这么多大厂家的大量生产,只好用台地茶毛料了,质地就下降了。

没办法做生茶,做了也是到处以次充好,冒充古树茶。只好做熟茶,因为熟茶对古树毛料还是台地毛料,相对讲究不大。因此大品牌大量生产的普洱茶,都是以熟茶为主。熟茶在普洱茶市场中占有相当的市场,但基本上都是为“喝茶人”消耗的,而“品茶人”却基本上都是青睐于“生茶”的,因为普洱生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后发酵茶”。如果把玩茶,那么没有哪个茶可以有普洱生茶那么有意思了。

我早就看出这里面的长版和短板,做熟茶方向,需要大厂房大型机械化,还需要有大面积的台地茶原料基地,技术工人和干活的工人等。那时候装普洱茶都是竹筐,竹筐的编制带动了当地很多农民的经济收入,但是竹林却供不应求了。包装普洱茶的都是七饼装一提,那一提是用竹叶包扎的,捆绑用的也是竹纤条,很原始很粗矿,但讲究那样。一筐(一件)都是12提,84饼茶,每一饼都是统一的357克。一筐(一件)就是60斤,一匹马一边驼一筐,也就是120斤,是茶马古道中,一匹马或者驴子的最合适的驼重。有人好奇357克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用最大的驼重,分到一饼就是这么重。而每一饼的大小,也是有讲究的,七饼一提,需要竹叶包扎,竹叶的大小也要正好包住七饼,包八饼就包不住了。如果包六饼,整个一筐又不好装了。所以这一切数字,都是从古时候茶商们的劳动智慧中得出来的。

现在不同了,为了更便捷,更节能,也不用那么多讲究了。整件用纸箱装,一箱装42饼,太重不方便装卸,一提也用牛皮纸来包,必须隔湿防潮。但七饼一提,七子饼,每饼规格357克,这些传统是保留下来了。

做生茶方向吧,前面也说了,量产是个问题,小打小闹还可以。

“七斗臻”是啥?我把这个品牌定性为淘宝的牌子,跟马云没有关系,说的是在现有的茶市场里去淘宝,挑选满意的来推广。它的特点是,既有好生茶,也有好熟茶,就是没有量没有库存。做不了二级批发市场,只能零售。因为每次品鉴,最多只能是当前批次的一批茶,同一个厂家同一个品牌的,下批次的和当前批次的,也是有差异的。

但这样有个好处,可以坚定地做自己的好茶,不违背初心。

七斗臻不作茶不制茶,我是专门带着一张嘴,一只鼻子和一双眼睛,到现有的市场里面挑选现成的。无论生熟,以我对“好茶”的标准,进行鉴定验收。把这些茶就叫“七斗臻”茶。自己就是品牌的保证。我就是用“口,鼻,眼”为七斗臻保驾护航的。

有一点大家要明白,普洱茶琳琅满目到处都是,可如果过关验收的的话,大批量的都难以过我这基础的关口。但我也知道这样有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一旦有人不喜欢我的标准,就不会喜欢任何一个“七斗臻”的茶。因为我就是所有“七斗臻”茶唯一的标准。所以我留意到这一点,我应对这个风险的做法是,尽量避免“过于个人化和个性化”,而把“好茶”的标准,向行内“市场标准”看齐。

例如,生茶要有生津回甘效果,熟茶喝的时候,要口感柔顺,过喉不挂,胃舒服,人舒服。用这些“通用”的标准,来给“七斗臻”定标准,就是我要做的。有人说,那岂不是全都符合标准了。不,即使用这种“通用”的标准去卡,也会有大量的普洱茶过不了关。而我也不肯能把所有的普洱茶都鉴别一遍。所以,品到哪里就鉴别到哪里,实际上,物理空间是有限的。同样是一家厂的,品鉴到这批货的,就结论这批,下批怎么样,就下批再品,不下结论。这就把每次能遇到的好茶收了,量上也不会太大。为此,我只好将每次淘到的宝贝分别编号来一一介绍。

这就形成一个“七斗臻”的特色,款式很多,存量不多。

这就是“七斗臻”的故事开始。

七斗臻的品牌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