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的力量”(356)
2019-05-25 本文已影响10人
周安柱
昨天下午,有缘为某大学生创业活动做了次评委,看着那些年轻的笑脸和奇妙绝想的创意,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当优秀的学生们在台上分享各自的创意时,我忽然感觉到评分的笔有些凝重。是啊,很多的学生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同学及家人乃至社会的点评中成长着,逐渐的很多人变得很在意外在的评价了。
我真的特别想告诉那些台上的学子,也许评委们会给出高分或低分,但并不能真正的决定所分享项目的成败。项目的成败最终是要靠当事人一步一步“实践”创造的,而且项目的方式是可以不断的去优化和修正的。对项目的一两次的概念陈述的评分,或可影响项目的评分分数和名次,但与项目真实的落地有太远的距离,更不可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
比尔盖茨和马云的创业项目,一开始也得到了很多牛人“不看好”的低评分,但不妨碍他们很多年后为世界创造的商业传奇。“创造的力量”(356)
据统计,国内绝大多数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2.9年,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创业项目最终都在3年内消失了。近期浙江的一项企业统计,超过40年以上的企业的数量大约万分一点三左右。对于缺少了40年以上的商业洞见,并缺乏实战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评委而言,要想精准的评估一个项目的实际前景可能是不太容易。
与其相信不具备精准评估能力人的“评分”,并以这样的评分和判断来左右自己的发展前景,似乎是不太理智的。外在的评价都是一种参考,而真正的选择权一定要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里。《了凡四训》中有“命自我作,福自己求”,倡导的就是要自己改造自己的命运。
当然沿着圣贤的教诲,通过借鉴周围有40年以上成就经验的良师益友的原则性的启迪,或许我们会少走一些弯路。
从心出发,聆听那些几千来的智慧的语言,并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可能是人生成长的真正开始吧。
“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谨慎的听取“外来”的“评判”,多用心的体验圣贤的经典教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