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情感专栏读书

在情人节谈情说爱——从《一首小夜曲》到《爱的多重奏》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15人  马盖掀

 

“当时你并不清楚那是什么,觉得只是风声,后来你才明白过来,啊,这么说来,那就是最初的邂逅啊。邂逅不会在当下就被你察觉,而是等之后回想起来时才能明白。”

     

《一首小夜曲》叙述了十几二十人之间相互交织的故事,由于伊坂的故事大多以对话形式展开,加上夫妻关系亲戚关系带来的重姓问题与三个时空的设定,这是少见的可能让人觉得头大的伊坂小说之一,所以豆瓣上也有网友整理了剧情-人物关系图助于理解。但在这个基础上,它仍然是一部轻快富有趣味性的,值得广大青年阅读的小说,这里说的青年,尤其指踏入大学校园甚至步入职场甚至已经进入婚恋阶段的人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一部主要涉及两性人际关系以及家庭关系的作品,也是伊坂目前唯一一部涉及这方面的作品,作为一个看上去宅且老实,实际上也机灵得很的小说家,他个人如何在这些问题中为我们展开一些新鲜的视角,十分值得期待。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唉,要是真的需要考试,恐怕就没有人有资格做父母了,人类就要毁灭了。"

要是被别人说“你就是因为没有父母才那么暴力的吧”,岂不是太对不起那些没有父母、却很努力的孩子了?

“我的意思是,我也想过什么人生的意义或是不想成为社会的齿轮之类的事,你都落后一圈了。所以不要摆出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但是一看见我爸,我就觉得齿轮实在太无聊了。”

“你啊,我说的意思就是让你不要小看齿轮啊。不管什么工作,最基本的都是齿轮。而且,即使做着齿轮一样的工作,也能享受幸福的人生啊。”

“也有不幸的啊。”

“那当然了。”

——《一首小夜曲》

伊坂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六个“世所罕见”的故事试图告诉我们邂逅的“真相”。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是一种邂逅,但我们更多地把邂逅与浪漫或者爱情关联在一起。在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的时代,如“自己的人生最重要”,“成为你自己”的说法,越来越被提及, 对“自由”的渴望,牵引着人们挣脱这样那样的枷锁,丁克家庭、不婚主义已经司空见惯,离婚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越来越被广为接受, 尽管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爱情作为婚姻的婴儿床,却始终被趋之若鹜。

“没有,没有。这家伙自跟上个女朋友分手后,一直独来独往。”织田一真的语气仿佛是我的监护人或经纪人一样。不过事实确实如他所说,我也找不到话来反驳。

“总是没有……邂逅的机会。”我说出这句话后,织田一真非常愤怒。

“我最讨厌拿没有邂逅机会当理由了。邂逅机会,那是什么啊?根本没人知道吧。”

“可是确实没有啊,没办法。我每天都是去上班,然后回家,如此而已。”  

“那我问你,你所谓的邂逅指什么呢?” 

“邂逅就是邂逅啊。”  

“也就是说,你在期待一个外表端庄,性格对你胃口、年龄正合适,而且不知为何没有男朋友的女人快点儿出现在你眼前,对不对?”

“不是这样的......”我想辩解,话却卡在一半说不出口。因为听他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或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怎么可能有那种美事啊!而且那个女人还得喜欢你,最好兴趣爱好也跟你相似。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嘛,那得是多小的概率啊,跟妄想‘机器猫能不能从我的桌子里钻出来啊’一样嘛。”  

 “喂,你干嘛说这种打破人家梦想的话?不是挺好的吗?这种邂逅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啊。”织田由美真温柔。 

 “我说啊,”织田一真一副教育人的口吻,“就连‘社交网站’这种光明正大地标榜‘邂逅’的地方,都很少能发生邂逅哦。”  

“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那好,那你来说说你理想中的邂逅方式吧,佐藤。”  

“真是居高临下的口气啊。”可我只得苦之一张扭曲的脸,吐出一句话,“嗯,都说是邂逅了,有点戏剧性的比较好。”说的我有点害羞。 

“出现了!”织田一真马上说道,“出现了,戏剧般的相遇。出现了,戏剧般的瞬间。” 

“有错么?” 

“你说的是那种吧,比如你走在街上,有个女人和你擦肩而过,她的手绢掉了,而正好路过的你把手绢捡了起来,拿着手绢说‘你掉了这个’。‘啊,真是谢谢你,作为回礼,我请你喝杯茶吧’之类的,对吧?你说的就是这种腻腻歪歪的方式,对不对?”  

“嗯,这种也行啊......”我恼怒的说道。  

“这不挺好的么?”织田由美也附和道。  

“这种事根本不存在的啊。哎,就算存在,一开始,你也许会兴奋地觉得这就是命运,可你怎么知道那个女人是不是个好女人呢?反过来也是,从那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她在那时又不会知道你们两个人是否契合。这种事不到后来怎么会知道呢?如果只关注戏剧性的相遇,会看不清更重要的事的。”  

..................他继续说下去,“邂逅这种事,怎样都好。”  

“知道么?等到后来回忆是时,能使你感谢自己的幸运,觉得‘那时在那里出现的是她,真是太好了’,这样的邂逅,就是最幸福的邂逅哦。”织田一真说到。

——《一首小夜曲》

“沒有事先约定而偶然相遇”,字典上这样定义邂逅,这种形式上的偶然性作为浪漫的因素在影视作品和人们的口中被反复提及,但作为“形式”的“邂逅”实际上不包含太多东西。看似“邂逅”是事情的起因,实际上是结果, 正因为之后了解到对方的美好,才会有“那时遇到她真好”的“邂逅”,正如没有月亮也就不会有月光。然而我们的想法常常可以类比为,在将出门外面却下着雨的时候,想着“身上如果干爽的话真好啊”,听上去有点滑稽,但没有伞或者雨衣的话的话又怎么能不淋湿呢(为了保持干爽,大概不出门也是一个办法吧)。

而在这里又存在一个有趣的“悖论”,即当人试图定义浪漫时,浪漫就消失了,正如人们用邂逅来指代浪漫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祛除形式的迷雾,才更能接近所谓浪漫的本质。

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也提到了这种一定程度上把爱情视为“两个人的相遇”的爱情观,“在相遇中,在某个具有魔术般的神奇外表的特殊时刻, 爱被点燃、被消费、被耗尽。在这之中确实可能发生了什么,可以称作奇迹,让人感受到生存的强度,感受到一种彼此交融的相遇" ,伴随着两人中的其中一人(也或许是两人一起)的英雄主义般的情结的发生,特别地,这种交融在一些浪漫主义的作品里往往会通向死亡,“其巅峰毫无疑问就体现在理查•瓦格纳的《特里斯丹与伊瑟》,因为在相遇的特殊时刻,爱已经耗尽,而在此之后两个人却再也无法返回到先前的外在于相爱关系的世界之中。"

这种完全的彼此交融的爱的观念,巴迪欧称它为“一的情境”,他认为这种爱情当然有着它特别的艺术美,对于生活确是一种沉重的妨害。应当将其视为一种艺术的神话,而不是一种关于爱的真正的哲学,毕竟爱首先是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对于这种“一的情境”,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有着更激进的表述, “爱本质上是自恋性的”   对此他还进一步解释到,“如果一个人把他的伴侣看作是他的支撑物,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靠着自恋来作为自己的支撑的。”  

或许这有点骇人听闻,但在特定的语境之中,它揭示了一种被掩盖的真实。 这里所说的支撑不等同于精神支柱,想象一位掉到某坑里到等待救援的男子,他觉得为了远方的爱人自己应该要活下去,我们应该很难把这种情境与自恋联系在一起;而只有当把伴侣视作某种付出的对象,以种种付出来作为爱的唯一表现形式的时候,这时伴侣对我们来说就成为了某种手段, 作为对某种待完成的史诗和待满足的欲求的献祭。而这种情境下的所谓爱,就会无限趋向于一种自恋,“爱“本身,也就不存在了。

爱的多重奏 - [法]阿兰·巴迪欧

关于爱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概念……我从中区分出三个主要的观念。首先,是浪漫主义的观念,基于相遇时的喜悦。其次,正如我们关于“蜜糖网” 所说的,一种商业的、法律的观念,在这种观念中爱变成了一种契约。两个自由个体之间的契约,这两个个体宣称他们相爱,但同时亦不忽视相互的平等关系,以及相互的利益关系等等。此外,还有一种怀疑主义的观念,认为爱情不过是幻影。

而我在我自己的哲学中尝试说明的,在于爱不可以被归结为上述的任何一种观念,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 您可能要问,关于什么的真理?在一个特别的意义上的真理,也就是说: 当他从“两”而不是从“ 一 ” 出发来 体验世界时,所体验的世界是怎样的?从差异性而不是从同一性出发时,人们所体验到的、所实践和生活着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认为,爱就体现在此处。自然而然,这个爱的计划,包括了性欲和性体验,也包括了孩子的出生,以及成千上万的其他事情,但无论如何,都意味着从某一时刻开始,从差异的观点来体验生活、体验世界。

爱情就是使相遇的偶然被固定,是使两人相遇这种绝对的偶然固定为命运。

——《爱的多重奏》

关于爱,最令人感兴趣的点不在于如何开始,尽管必须有一个开始。相遇解决的仅仅是最初的障碍和分歧,而爱首先处理的是一种差异性,两个人带着完全不同的历史相遇,以不完全相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外部还存在着空间、时间、世界的种种障碍, 偶尔我会开玩笑说,“如果没有和对方谈一场恋爱的觉悟,不要试图在网上说服别人”,正是因为去说服他人,常常要面临同样的处境。不同于孤独的个体意识,“两个人”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如何做出选择去跨越那些的障碍,并付出相应的代价(不做选择同样要付出不选择的代价),爱正是在这种差异性之下,去产生真理的程序。诗人说爱是一种“艰难地想要持之以恒的欲望”,这种艰难来自于外部,同样也来自于自己,我们甚至可以说关于爱,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因为自我总是倾向于自身的同一,从而抗拒差异;因为自我总是对在差异的视野中过渡和重构的世界持反对态度,而强化自己的世界。”

在巴迪欧看来,爱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重新创造,它甚至代表着一种想象力。但是问题来了,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如何才能保证两个人都有这样的理念,并且为之努力呢。且不说找不到一起努力的对象,就算找到了,一方要是不理解呢?

我认为这里,我们需要借助对“传销”的联想,产生一种信心,传销之所以广泛存在,必然是有它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事实上,世间的很多事物,不管是意识形态,还是金融行为,只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质上跟传销有着一种微妙的共鸣。当然,传销这种经济犯罪,是坚决要予以打击的。

但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你相信某些东西,并且身体力行地去实践, 以你的方式和行动向某个对象甚至是周围的人诠释你眼中的爱(这里并不止步于爱情),这当然很难,但关于爱这件事,还有更美好,且更轻松的道路吗?

某个致力于通过推荐特定的影音书来促进世界和平的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