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 洞穴寓言

2018-09-07  本文已影响27人  万学凡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洞穴寓言。大意是这样的:

有一批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洞穴有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人们的脖子和脚被锁住不能环顾,只能面向洞壁。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和囚徒之间有一些人拿着器物走动、火光将器物的影像投在囚徒前面的洞壁上。囚徒不能回头,不知道影像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现实。

有个囚徒偶然挣脱枷锁回头看火时,发现以前所见的是影像而非实物;当他继续努力,走出洞口时,由于长时间的洞穴生活,他的眼睛一开始并不适应外面的世界。

故事先讲到这里,我们来想想,这个洞穴人他会怎么做?

拒绝承认现实。阳光如此刺眼,真实的色彩过于绚丽,空气过于清新,这些都是洞穴人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他感到头晕,自己走回洞穴,重新戴上锁链,回到囚徒的生活。

享受真实世界。纵然不适应外面的阳光,刚开始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看什么都是泪眼模糊。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真实模样——清风佛面、万物生生不息。他再也不想回到洞穴里,只想在真实的世界继续生活下去。

这则寓言里所探讨的哲学问题,多年来在很多文学、电影、艺术里都反复的出现。比如我们熟知的电影《黑客帝国》、《逃出克隆岛》。再比如我们童年接触的文学作品《小王子》、学生时代读过鲁迅先生的《野草》,里面也都提到了关于是留下还是出走的决定,以及是否接受成长,是否直面生死的抉择。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也在他的作品里也探讨了一些关于决定的问题:

To be,or not to be - that is the question. 莎士比亚笔下《哈姆雷特》的经典名句:生存还是毁灭 ,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我们到底应该走出洞穴,还是回到洞穴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