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想法简友广场

《曾国藩传》‖成名之后转为向内求,学做“圣贤人”。 - 草稿

2024-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左左兮兮

为曾氏家族、为自己谋得名利之后,曾国藩开始关注自身,把接下来的人生目标定在了自我实现上。

就是说他要学着去做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在这个人身上找不到一丝不完美之处,不管是从人的品德、品质、学识等各个方面都找不到可挑剔的地方。

这一年他三十岁。可他为什么突然想学做圣人呢?

那就是在刚刚进入翰林院的时候,打开了他的眼界和学识。原本以为自己有多厉害,在全省几万的读书人中,只有几十个能进京任职在翰林院。

但是到了翰林院才知道自己有多庸俗、鄙陋。因为他是“小镇做题家”出来的,平时读的书都是应试教材,而实际的真正有经典、有学术的书籍他一点也没看。

他从翰林院接触到的读书人都是充满学者风范、拥有大儒本色的。自此他开始研读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

书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少年时的王阳明问过他的私塾老师,人生何为一等要事?私塾老师回答他说:“当然是读书做官呀。”可年少的王阳明却不以为然,王阳明回答说:"登第恐为第一等事,或(也许是)读书学圣贤耳!”

自此曾国藩认为:科场上的胜利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做圣贤。


这下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最近大家都在读《王阳明传》。很多事情真的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

为了学做圣贤之人,曾国藩不仅要改掉身上的许多毛病,还要剔除掉性格上的缺点。

其实曾国藩三十岁之前身上也是有很多我们常人常有的毛病。就比如说浮躁,坐不住;身心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言不由衷,不懂装懂,夸夸其谈;好色。

那么目标已经定下了,接下来曾国藩会怎么做呢?

他的第一步就是从写日记开始。其实曾国藩在之前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只不过在之前他的日记跟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日记一样,不得法,存在着很多问题。

书中列举了这几个问题,看看有没有跟大家一样的:

1.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断断续续,总是偷懒。

2.把日记记成流水账,或者经常把一整天的事情就写成一句话,缺乏细节。

3.在日记中提出的要求,不能做到,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不能知行合一。

我想以上这三点很多人都会被说中,至少我是这样的。

那么写日记应该怎么写才有效呢?曾国藩向优秀的人唐鉴和倭仁请教。

他们说:记日记最主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抱着诚心的态度,且日记中规定的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是细节的意思。“研几”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改变自己。

所以在写日记的时要反思一整天的活动,不光是要逐一反思自己的行为,甚至要反思检查自己大脑中转过的每一个念头。

最后一个是关键,就是把自己写的日记公开出来,让师友们要监督自己,就像我们现在常做的,每每年底立flag,公开在朋友圈,好让大家监督自己是一样的。

就像书中写的那段话:“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成。每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后来曾国藩就按照这样的标准去记日记,但他一开始也是很难做到目标中的自己。但他确实会自我反省,每每知行不合一的时候,他就会痛骂自己“真禽兽”。

在这漫长的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就是戒烟。即使他的烟龄很长,在读书时候烟筒是长期不离手的。之前也有过两次戒烟都没有成功,但这一次胜利了。

而这一次的戒烟成功极大的增强了曾国藩学做“圣人”的信心。但吸烟是有形有迹的,只要手不去触碰烟筒就可以了。

而更多的性格缺点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它是多年形成的结果,与人的其他部分血肉交融成一个整体,远比戒烟复杂、隐蔽,并非可以解剖刀单独挑出来割掉的。

但曾国藩不是普通人,他有着常人难以坚持的“恒心。”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一生都在不断强调“恒心”的重要性,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曾国藩认为: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他一生中当然也有很多艰难时刻,但他都靠“恒心”熬过去了。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多么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