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斯大林和他的父母
(一)新婚、生子
1827年3月17日,一位风度翩翩的格鲁吉亚小伙子贝索和哥里小镇最美丽的姑娘凯可成婚了。
俄国当时民族众多,好斗、勇敢、酗酒是共同的特征,格鲁吉亚人尤为突出。
贝索是位很出众的鞋匠,拥有自己的作坊。当时的格鲁吉亚充满维多利亚式的仪式感,贝索和凯可的婚礼成了整个小镇的狂欢节。
结婚9个月就有了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盛大的洗礼,两个月后去世。后来又生下一个叫乔治的男孩,不到一岁就死于麻疹。
到处许愿,算命,贝索开始酗酒,但终于如愿以偿有个第三个孩子,出生就受洗,怕又会夭折。终于第三个孩子索索活下来了,而且成为一个令世界闻风丧胆的人——斯大林。
贝索变成一个酒徒,家业也开始破败,他的手无法自控地颤抖,无法缝制鞋子。
而索索的父亲究竟是谁?流言也一直在坊间流传。
甚至有荒诞的传言说斯大林的亲生父亲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因为凯可曾在沙皇在第比利斯的行宫做过女佣,事实上这两人并非同一时间在第比利斯。
但确定有三个地位显赫的人一直在照顾凯可和索索,据说都有是斯大林父亲的可能。
第一个是酒商叶格纳塔什维利。第二个是警察局长达夫里舍维。第三位是神父恰尔克维阿尼。
斯大林并不避讳这些谣言,反而是以一种隐晦,甚至夸大其词的方式令其滋长。例如,他在1934年的一次宴会上,开诚布公地讲“我的父亲是个神父”
事实上,三位可能的父亲都承担了抚养他长大的责任:他和神父的孩子们共同成长。他受警察局长的庇护。他在哥里的一半时间都生活在酒商的家里。
斯大林对“酒鬼贝索”的态度暧昧不清:他唾弃他,也同情他,虽然贝索阻止他上学,并且经常打他,但父子二人也有过幸福温馨的时光。
格鲁吉亚文化男性至上,对情人的存在习以为常,三位传说中的父亲都是当地的显赫人物,乐于在一位漂亮妻子陷入危机时伸出援手。
(二) 父亲
斯大林回忆:“我十岁的时候,我父亲失去了所有,变成了无产阶级,他总是说自己走了背运”
他们变卖了斯大林出生时的房子,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搬了9次家,居无定所,生活压抑。
酗酒的贝索,在妻子绯闻的刺激下变成一个疯狂的家暴男。斯大林的同学约瑟夫回忆:“他遭受了没有缘由的殴打,可正是这一遭遇让他变成和他父亲一样冷酷无情的人”
有一次,贝索将斯大林扔在地上,以至于在之后好几天尿里都有血。无缘无故暴打就如同对待一条野狗,常常贝索醉醺醺回到家就大吼:“凯可的小杂种在哪里?藏在床底下了吗?”
有一次,斯大林满脸是血的跑到警察局长家里,哭喊着:“救命啊!他要杀了我妈妈!”等局长赶到他家时,贝索已经快把凯可掐死了。
(三) 母亲
贝索的暴行无疑给斯大林做了示范,他也开始暴力还击,从小好斗,爱闹事。有一次为了保护凯可,他朝贝索掷了一把刀。
溺爱斯大林的凯可为了管教这个孩子,也不得不使用体罚的手段。
据斯大林的女儿回忆:“她经常抽打他”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回去看行将就木的凯可,问她为什么打自己,她回答:“这对你没害处。”
凯可希望斯大林成为一个格鲁吉亚骑士,他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他成为工人阶级的骑士。斯大林晚年给母亲写信:“一个坚强的男子必须时刻无所畏惧”
斯大林的女儿回忆奶奶:“虽然她经常狠狠地打他,他依然爱她,喜欢讲关于她的事。父亲爱我,他告诉我这是因为我长得像他的母亲。”
后来的心理学家说凯可“结合了圣女和妓女的特性”,也许这造成斯大林日后对于性感女人始终疑心重重。而日后作为一名年轻的革命者,他在性事方面相当随意,甚至无所顾忌。
据一位很熟悉他们母子的人回忆,斯大林“只愿为一个人献身,那就是他的母亲”
然而,他们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凯可有极强的控制欲,“从不犹豫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这对母子彼此热爱,却过于相像,令人窒息。二战期间,斯大林和元帅朱可夫聊起母亲,他笑着说凯可对自己的溺爱,6岁以前,不曾让他离开眼前半步。
(三)拳击、摔跤
斯大林继承了凯可的红发和雀斑,又出过天花,脸上有痘疮,脚趾相连,被传言是个私生子,在街上拦马车,给左臂造成永久性创伤。这一切,都让他变得越发古怪和多疑。
小斯大林离开凯可到哥里读书,拳赛、摔跤和校园学生群架是哥里的三大传统打斗项目,引以为荣,绝不会有人去劝阻。
他的唱歌老师回忆:“小斯大林在拳击和摔跤方面颇有成绩,本来是个摔跤比赛,后来变成实打实的斗殴”
一对一的摔跤无法消耗男孩们的精力,团体斗殴成了潮流。
那个时候,小斯大林已经表现出对权利的欲望。父亲的殴打、母亲的溺爱,本人的聪慧和傲慢,小斯大林确信自己永远是对的,且必须被服从。而这种极具感染力的自信,带给他不少拥趸。
他对其他团伙的孩子很残忍,却十分保护自己的手下。如果他的手下被人袭击,他“用石头砸他们,直至他们撤退”
有一次,他的朋友偷吃圣餐面包被人举报了,斯大林找到这个举报者,“诅咒他,骂他是个叛徒、间谍,把他逐出团伙,然后又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让人联想到他在未来的“大清洗”,不寒而栗。
(四)歌唱、表演
入学的最初几年,斯大林是唱诗班的主力,他“穿着白长袍,双膝跪地,仰望天际,用天使般的嗓音歌唱祈祷,其他的男孩则仿佛已被歌声迷倒,陷入到了一种非现实的喜悦之中”
老师说他是“教堂中读赞美诗最优美的一位。其余的孩子只有在接受过索索的指导后才能朗读”
小斯大林在绘画和表演方面也颇具天分,尤其表演,一次参加莎士比亚剧改编的滑稽剧,他的表情让场下人哄堂大笑。后来斯大林的对手们说他是个演员,不无道理。
同时,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据他的老师回忆“我不曾记得他考过低于5s(相当于A)的分数”
小斯大林对同学说“切忌懒惰,不然你会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暴力和文艺兼具,这是最浪漫的文艺骑士,而且,年青的斯大林,还是一名耀眼的诗坛新秀。
(五)诗人、革命者
16岁的斯大林离开哥里,到高加索首都的神学院寄宿学校就读,这是准备正式成为神父的预备期。
然而在这里,他由一名上帝的虔信者,变成了一个无神论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由一名诗人,变成了武装暴力的地下组织者。
这个帝国神学院,“以其野蛮的风俗、中世纪式的教育方式和武斗争胜而著名”,“所有被《圣经》禁止的恶行都会在这张神圣的温床上滋生”
修道士们要给这些男孩去格鲁吉亚化。禁止阅读格鲁吉亚文学,也不许阅读普希金之后的俄国作家,包括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屠格涅夫,随时有督察抽查。
而这座神学院后来闻名于世的成就,便是为俄国培养了几个以斯大林为首的最坚定的革命者,无神论者。
斯大林在这里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默默观察时代的剧变,也正努力成为一名诗人。
神学院读到第二年开始写诗,一年后,斯大林带着他的诗到了著名的《伊比利亚报》办公室。得到了伊利亚王子的接见,王子是格鲁吉亚最伟大的浪漫诗人。
王子非常欣赏他的作品,称他是“眼神灼人的年轻人”,在成为革命者之前,斯大林作为诗人的名声已经在格鲁吉亚传开了。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斯大林很快对诗失去了兴趣。他偷偷阅读禁书,像雨果的《九三年》、《海上劳工》。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自学英语和德语,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论》.......
他终于与诗人的生活告别,与神学院决裂,成为地下组织的革命领导人。
(六)童年印记
父母的双重暴力,是否给斯大林的一生烙了印记?
心理学家相信,暴力会伤害儿童,即便以爱为名,像母亲凯可那样。
被酗酒父亲虐待的儿童,大多会重复父亲的命运:酗酒、对孩子和妻子施以暴力。当然,这不意味着他们人人都会成为残酷的人。
童年斯大林身上的家庭暴力,或许对他的人格产生了影响,但这不是他所接触的唯一暴力。
除了残暴的一面,斯大林的诗温柔又浪漫,他像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各种辉光。
清晨
玫瑰花蕾已然绽放
触碰着紫罗兰花
百合花从梦中醒来
在微风中点头含笑
云雀在云中翱翔
叽叽喳喳地唱着歌
而欢乐的夜莺
则在低声吟唱
——索赛罗(约瑟夫.斯大林)
推荐书目:《青年斯大林》 西蒙·蒙蒂菲奥里著
浦睿文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