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诗歌,共享。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读书

原创散文-西昌城事录05|“今晚早点睡,明天赶西昌去!”

2025-07-26  本文已影响0人  夏欲诗文字坊

对于我们乡下人进城,每次必去的地方倒并非哪一条固定街道,其实是车站。小时候我们的城乡小巴士,就停靠在位于南桥旁边的南桥车站。

早年的城乡班车比较小,只是放大版的面包车,却配备着软和的棉质坐凳和靠椅。每次我们会把进城说成是“赶西昌”。进城那天要早起,换上提前准备好的干净衣裳。到马路边等车时,妈妈总会安排我买一瓶藿香正气口服液,因妹妹总是晕车。但喝了之后效果也不见好,该吐还是会吐。直到随着坐车次数增加和年龄渐长,神奇地自愈了。她现在满世界跑,交通工具再也难不倒她。

那时坐车,老人和小孩晕车比较常见。一路上,售票员总要提醒晕车的乘客把窗户开大点,不要吐在车内。同时也会叮嘱小孩不要把手伸出窗外,错车时比较危险。

我们这条线路途径的彝族村落比较多,车行途中不少彝族会习惯性唱歌,一边张望窗外风景,一边唱起歌儿,悠扬歌声和汽车飞驰的噪音常常完美融合。

除了《七月火把节》的喜庆欢乐,大多数彝语歌谣自带忧郁气质,彝族嗓音又特别高亢,低沉婉转之处,仍然有生动情绪在流淌,我听得很入迷。这种旁若无人、自顾自地的浅吟方式,别有一番天真烂漫。

语种的陌生带来新鲜感,促使我仔细端详彝族阿妈那被岁月雕刻过的脸庞。常年被紫外线灼烤的黑黄皮肤,藏着连绵起伏的沟壑。端正的五官,显得眼神更加深邃。配上传统彝族头饰和服装,好似一幅静止油画。

每次下车时,南桥上有一种点心让我惦念——发糕。卖发糕的叔叔一般依靠着南桥售卖,镂空的栏杆,显得笨重,但很坚固。桥下是裸露的河床,沉静河水自向远方蜿蜒。如果遇上雨季,携带着泥浆的红色河水,如奔腾马群般翻滚着穿桥而过。

切成方块的发糕,就整齐码在背篓上安置的筲箕里,面上搭一块洗得发白的纱布。这种点心用米磨成粉末制成,口感细腻,软糯,有米粒本身的清甜味。是放冷后再出售的,更类似于今天的原味蛋糕。黄白两色可选,白色保持了米粒的原色,而黄色则加了适当荞麦粉,不是艳丽黄色,而是偏像灰色的深绿,略带清香的苦味。

等到我们准备离开时,往往已是午后。这时倚着南桥卖发糕的人早已收摊回家,换成一些老奶奶来车站摆摊,卖炸洋芋。

一口小铁锅坐在小巧的蜂窝煤炉上,锅里挨挨挤挤炸着洋芋。这些洋芋来自市区四周高寒山区的沙瓤土质,粉糯香甜。整个洋芋削皮后,放进油锅里炸,炸到表皮起皱,并逐渐形成包裹绵密内瓤的脆香锅巴,且这锅巴还是诱人的金黄色。

大多数来南桥车站乘车的人,都会买一坨炸洋芋上车吃。可取一根细竹签,扎一坨满意的洋芋,然后装进最小号的塑料袋,大胆地多舀几勺干辣椒面蘸水。在售票员和妈妈的催声中,我赶紧拎着洋芋快步冲上班车。

借助竹签掰开洋芋,翻砂的内瓤似乎闪着点点碎金,我于是一边吹着扑鼻而来的腾腾热气,一边勇敢地蘸着辣椒面品尝这人间美味,愉快地结束今日份的“赶西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