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读随感】:本善和向善
【晚读随感】:本善和向善
人性是善还是恶,是没完没了讨论但却谁也无法说服谁的命题,就好像门口保安在问那些基本哲学问题时,他究竟是怎样假设那些正在支支吾吾回答他问题的访客,更何况他今天还要拿个额温枪。但这个问题终究是无法绕过的。不过,哲学家们总会避免直接的回答以防止让自己进入死胡同,连周转的余地都没有。
所以,王阳明才会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可以说这是深刻,也可以看作是和稀泥。
虽然随着科技越来越先进,人们总是期望能够从原子层面找到科学的依据,就好像我们用五行运转来解释世界而德谟克利特非要找到世界构成的最小单元。当然,这样的科技发展的用意总是好的:如果真的能够找到“善”的基因组,以后的监狱就可以改成医院了。
这里也不想红口白牙地辩解什么人性的问题,即使对研究对象本身还不确定,但不妨碍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单元来定义,并展开相关的论述。就好像今天还没有人真正搞明白大脑是怎么回事,但并不妨碍我们假设已经搞明白了大脑并开始相关的医学实践。
言归正传。这里我们可以大胆地把人性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出厂设置,与一个婴儿的其他指标是一样的;另一个是运行方向,各种力量综合影响下的行为。如果出厂设置可以定义为本性的话,自然就会有两种状态:人性本善,人性不善,这里,不想用什么人性本恶之类过于消极刻薄的词语。运行方向就是夫子反复强调的动力,这样也会有两种倾向或道路,人性向善,人性不向善。
接下来,我们尝试着用西方管理学的经常逻辑,这样交叉分类,会得到四种情况:
本善+向善:一个人基础良好,同时又努力走在人生正途,他以真诚的状态来处理各种人我关系,这样的人生是充实上进的。
不善+向善:一个人基础不好,但是后来受到某种际遇的影响,开始走向人生正途。从效率上可能不如前者,但终究是好的归宿。
本善+不向善:一个人基础良好,但是后来受到某种际遇的影响,开始远离人生正途。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大致这样,所以,可以加一个“伤”字,岂不哀伤?
不善+不向善:一个人基础不好,后天又没有积极的向导,这样的堕落又有谁能够拯救呢?
一个人的出厂设置是重要的,正如积极心理学的塞利格曼说到的幸福设定点。只是在懵懂的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只能被标记却无法自行擦去。不过,后天的动力却是明显的,这恐怕也是夫子最看重的。当然,这也是中国哲学最伟大的也可以说是最自信的:我们的儒学信仰来自一个爱学习的普通人,他没有神秘的力量,他只是通过个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是可以改变出厂设置的。
存量是静态的,增量才是需要控制的。今天的环境变量单纯靠“礼乐”的调节有些困难,事实上,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礼坏乐崩根本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个不断下坠甚至是加速下坠的状态。春秋时期还算不错,看看今天的“惊雷”就知道是什么样了。
那么,如何向善?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去亲近善的人、去亲近善的事、去亲近善的思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