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对自我进行解读 3
(接上一期)
(五)
(五)的部分,和(四)是为一体的。因为在这个版块里,特别想说一下对孩子的教育,所以单独又设了这个版块。
「对孩子自尊的评判,主要来源于4个方面:
1.父母:在孩子10岁之前,对其自尊水平影响最大;过了10岁之后,家长的话越来不重要了/在2.家里和在学校里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3.朋友/同学
4.老师」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同伴的影响,一个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当中,他周围的那个文化/团体决定其自尊自信。
这四个方面,如果有某个不行/缺一个,其他三个可以补充。最怕的是整个4个都不行或只剩一个。
竞争性强的环境,适合高自尊的孩子。」
「给家长的建议:
a. 如果孩子跟你讲他的怀疑和抱怨时,你要认真倾听,认真倾听本身对于孩子就是最大的支持;
b. 不要急于安慰和转移话题(让孩子好好说话、多说,多提问,而不是多给他建议);
c. 不要急于插手,揣测(拿孩子做实验);d.在孩子童年时帮其建议良好的自尊体系。因为孩子只有在童年时愿意跟你说,童年时跟你说有帮助的话,他在青春期时才愿意跟你说一点点。」
我有计划在后面时,根据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解读一下《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书中提倡的教育方式。所以在此处,只简单说下。
小学一年级时,快到六一节前的某天上午上课时,班主任老师宣布下午会给本年度表现优秀的学生发红领巾。
听到这一消息,如同在我心里炸开了锅。怀着对“优秀学生”的无限憧憬和忐忑,中午放学后我回家去吃饭(我们那时夏季作息是,中午有两三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可以回家吃午饭)。
到家后,父亲和母亲也刚刚从地里忙碌回来,正收拾着准备做饭。
我把这事和他们说了,顺便也说了我的憧憬和忐忑。父亲耐心的帮我分析,从上学期到这学期,我方方面面的表现,应该会领到红领巾。
听父亲这么说,我怀疑,很大程度上,父亲是因为想安慰我才这么说的。但内心确实舒坦了很多,不管结果如何,至少父亲母亲是能体谅我的(内心的),有他们和我一起承受,我好受了许多。
下午,老师宣布了领发结果。如爸爸所分析的,我在名单之中。好开心啊,这时我已经完全忘记之前的担忧了。
“放学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因为开心,说话嬉戏声音很大”——这话是母亲说的。她说,当时她在院子里,远远的就听到了我的欢欣笑语声。
我对此完全没有印象,不记得自己那天,和平时回家时时有什么不同,是否表现的“过于”开心。
这件事到此,并未结束。
一次和一群亲戚聊天,母亲谈到我时,评价我是个“沉不住气” (意思有点儿接近于度量小)的人,并举例说了发红领巾那天我的那些行为表现,开始不知道结果时的紧张兮兮,忐忑不安,紧张,到知道结果后,开心到喜形于色。她用这件事,(在亲戚们面前)来证明我是一个“沉不住气”的孩子。
当时她的这些话,也许她只是随口说说,也许是出于在亲戚们面前要表现谦虚(而故意贬低自家的孩子),也许,这就是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后来,她也不止一次的,给旁人说道过此事,描述的细节生动具体,末了再得出那个对我的评价结论。
被母亲如此评价,我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沉不住气”的人?我想,她说的应该是对的,否则怎么解释我忧心于色和喜形于色的表现呢。
记得,当听到母亲的评价后,我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原来,我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学生,我只是一个做事肤浅,沉不住气的人。
那以后,我再也不想和父母坦白自己的内心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想把自己的心思和情绪掩藏起来,不被他们看到。我不想让自己再成为,亲戚们坐一起聊天时的谈资了。那让我感觉很不舒服。
现在,H(我的爱人)说我性格不够活泼开朗(不够主动不够外放)。甚至有一次,他无意中流露了对活泼开朗的异性的向往。人性里,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和憧憬的心思,我懂。
面对于自己的现状,当时我只能对H沉默以对。
结合(上面)提到的,本书作者给家长的“认真倾听”的建议,来分析什么样的倾听,是认真的好的倾听。
在我领红领巾前,(至少看上去)父亲母亲确实是倾听了,且(看上去)是耐心认真的。但过后,他们(否定性的)评价我的做法,让我怀疑,他们并没有真正与我“共情”,他们的倾听和理解也不够真诚。既然不能共情不够真诚,无法达成真正的理解,那孩子(我)也很难再愿意对他们敞口心扉和表达了。
而且整个事情,甚至让我有种被出卖被戏谑的糟糕感觉。我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人),没有被(足够的)尊重。
「自尊的现有四种理论之——自尊需要定期投资。意思是:自尊不是恒定不变且源源不断的,它认为自尊需要定期投资,才能不贬值。
一般,高自尊者对人生的态度比较主动,更愿意冒险,积极出手,所以得到更多成功的机会(这是不是相当于一种成长性心态呢),自尊水平得到巩固和提高,进入高位循环;
低自尊者,谨小慎微,不愿意冒险,只有在有保障或迫不得已时才出手,使得他们少了许多提升自尊的机会(这是否相当于固定性心态?)
任何资本都会日渐消耗,需要主动投入,否则我们的自尊终将变得脆弱而稀薄。」
——这段话,即送给每个个体——如果你已成人,也送给每对父母——如果你的孩子还未成人。
「爱与教育:
A/爱:Unconditional Love(无条件的爱),爱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做好做不好/学会学不会一件事,和父母对其的爱不会变。
但仅靠无条件的爱,是没法帮孩子建议起真正的自信的,孩子只能找到安全感,却没有找到价值感(能力的提升)。
B/而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是有条件的。
A+B,即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教育手法→才能够让孩子既能够找到归属感,同时又能找到安全感。」
我相信,大部分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爱,都是无条件的爱。但是,很大一部分父母,忽略了要给与孩子好的教育。他们或不懂什么是好的教育,或意识不到好的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即使在今天,很多家长仍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好的教育方式。
我就是一个被棍棒下教育出来的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被激发后,对天性中敏感、脆弱、心思细腻的面的感知较多。你认为棍棒下教育出来的孩子(我),是幸福快乐的吗。
今天读这本书,写下这些文字,何尝不是为了放下心理的创伤,获得重生呢。
我只是一个个例,不能代表所有。
「受到身体或心理伤害者,他们的自尊也常因为已发生的伤害事件而动摇,导致他们陷入长期的痛苦,否定自我价值
父母事事控制,酗酒,言语虐待,体罚,或以其他形式虐待孩子的,都会给孩子造成深刻的心理创伤,让他们自尊备受打击。」
都说父母是给与孩子“无条件的爱”的人,如果这世上还存在更好的教育方式(正面管教)的话,为什么不去试试呢。
由于篇幅过长,最后关于【如何修补及维护自尊】的版块,下期再说。
谢谢各位阅读。
(未完待续)
「人生虽短,却也精彩。
旁观过,参与过,陪伴我们度过全过程的,却是常常被遗忘的我们自己。
成为更懂自己的人,尊重自己,爱自己,也值得人爱。」
通过《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对自我进行解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