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保持着盈满的状态,不如适可而止。捶打得即尖又利的铁器,就不能长久保持锋利。纵然金玉堆满房屋,谁也不能长久守住。富贵而骄纵,定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名就之时,要含藏收敛,急流勇退,这才符合自然运行的规律。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谁不追名逐利,倾慕荣华?而能够做到心如止水,超然外物者恐怕是廖若星辰。
既然我们都无一例外地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就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因为吃穿住用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可是,这些需求满足之后,人们还会积极地思考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去幻想更多不同层次的需求,当低级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更加迫切追求那些更高层级的事物,但是整体上来说,人类的贪欲永远都得不到满足。
可一旦名利双收,又该如何留住他们,而不致使它们如云烟一般随风飘散?其实,老子在本章里给了我们答案,手持杯子,往里加水,当水满的时候,还不停的往里加,就会溢出来。“满招损”。
虽然这个道理妇孺皆知,但是真要我们现实生活的欲望挂起钩来,恐怕很少人能够真正的明白,因为“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所以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人类如何克服自身弱点,是个非常重要而又棘手的问题。
锋利的剑,它又尖又锐,锋芒毕露,然而锋刃易卷,在磨在损,不久就会被人放弃,因而老子说越尖锐的东西,越不会长久保存。
在老子看来,一切具体的存在都是“刍狗”,这也意味着,要把拥有的一切名利、名职都要看作是“刍狗”。
刍狗的结局就是在祭祀过后很自然的成为杂草。如果一朝为“狗”就自认为永远是狗而跳梁跋扈,那绝对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之举。所以老子认为“功成身退”是无为的最高境界,是应当奉行的基本行为原则。
老子在本章告诉我们:物极必反,这就启发我们不管办什么事情,都要适可而止,进退有度。
太露锋芒就会遭人嫉妒和陷害,不如到一定的时候退而隐之,即“功遂身退”,不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退而隐之不是形式上的退居深山,而是要有功不倨傲,有名不恃名,有财而不扬财。这就是老子倡导的“大道”理念。
一、持而盈之,不如其己。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留有空间,留有余地,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绝对,在看待一件事物的时候也不能太武断,让自己保持“虚”的状态,而不是满的状态,月满则亏。留有空间与弹性。
就如中国人都喜欢一个节气“小满”一样。
二、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有些工具或者用具,像长刀、长枪,他的尖头,你如果锤炼到了锐利的程度,等于锋芒毕露,就不能长久保持了。它容易伤害、破坏周围的东西。你把它藏在布袋、皮带里面,它会把袋子戳破,等于是你跟别人来往的时候,有棱有角,使人倍感威胁与压力,容易受到别人侧目,招来嫉妒。所以,老子很强调和光同尘,你有光,要缓和一点,那看到别人有灰尘,你也不要完全排除。那么,和光同尘就跟这边所谓的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类似的意思。
我们做人也是如此,不可锋芒毕露,盛气凌人,越是锋利越容易伤害到他人,反而会遭到社会的各种修理,越是张扬显耀自己,越容易找来他人的愤恨,给自己留下很多麻烦。
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这句话我们一定要很仔细,问题不在金玉。老子不反对我们富贵,老天也不在乎我们有多少钱。金玉满堂本身它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下一句“莫之能守”,没有人守得住。所以我们常常互相提醒说,小心,有钱的话呢,要守住不容易的。钱是身外之物,你拥有太多的话,不但要想办法保存,也很容易受到别人的觊觎。你虽然有财富,但是困扰层出不穷,麻烦也防不胜防。
四、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骄者必败,傲不可长。富贵而骄,你就会自取祸患,自找麻烦,自讨苦吃。
在《易经》里面有六十四卦,每卦六爻,所以有三百八十四爻,三百八十四爻里面有一个词,叫做无咎,出现了95次。无咎,就是在《易经》占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就是你占到这个爻代表没有祸患,没有后遗症。
所以在这里就提醒说,如果你富贵而骄傲的话,会自己造成的后患。因为你在这个时候,可能就让别人要对付你了。所以在儒家谈到富贵的时候,他除了说你不要骄傲之外,他也希望你富而好礼。在道家谈到富贵而骄傲的时候,他跟你说后面就有后遗症,直接告诉你利跟害是相对的。
五、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功遂身退,代表把事情做完毕了,就要急流勇退,不可炫耀自己的功劳,不可贪恋这个功劳。
我们要看天,你看天做了多少事,他始终不居功。所以我们中国人讲好汉不提当年勇。
历史上全身而退的人有张良、姚广孝、范蠡、郭子仪等等。
“天之道”在老子全书里面,出现5了次,“天之道”在说什么呢?老子所谓的天,是指整个大自然来说的,就把宇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它有一个自然的规律,保持一种平衡。天之道要保持一种平衡,有自然的规律。“天之道”是对万物都有利的,它不会考虑自己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