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情境模拟6

2022-05-05  本文已影响0人  语味悠长

【案例】学生出现自我伤害

应对学生自我伤害三步曲

一、初诊:勿恐慌,稳事态

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规定,班主任是“班级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当学生在学校出现自我伤害行为后,班主任的应急处置很重要,这类似于病人就医的初诊。

我认为对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应急处置有两个要求:一是“勿恐慌”,二是“稳事态”。其中,“勿恐慌”是老师处置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前提,“稳事态”则是应急事件处置的核心。

“勿恐慌”包涵两重含义:首先是班主任自己不能恐慌,不能一听到学生出事就慌了手脚。班主任如果不在现场,则必须以冷静的态度迅速对在场的其他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发出清晰的指示,稳定现场学生的情绪。

其次是指不能在班级其他学生中造成恐慌,特别是在场学生,他们看到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内心肯定会产生恐惧,这就需要班主任以果断的行为让整个事件在最短时间内结束,达到现场应急处置的第二个要求——稳事态。

只有如此,才能将事件对受伤学生的后续身心影响降到最低,也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事件对其他学生的不良影响,防止恐慌情绪蔓延。

因此,班主任到达现场后,首先要稳定学生情绪,要以同理心适当表达共情,安抚受伤学生,并对其他在场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其次,要向医生一样望闻问切,既要察言观色,又要多听多想,一方面对学生伤情进行判断,对是否需要送医院、如何送医院等迅速做出决断;另一方面,要对事态可能的走向进行危机评估,比如:事件是否足以掌控局势的走向?是否需要像病人一样请学校相关老师接收?总之,班主任必须在现场就上述问题及时作出相关决断。

二、会诊:寻病因,定对策

教育部《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规定,班主任“发现学生在校出现身体不适或危险情况时,要立即采取措施、组织抢救,并及时通知家长、报告学校”。因此,对于发生在学校自我伤害事件,班主任在进行应急处置后,必须及时联系家长,向家长通报相关情况,同时根据轻重缓急向学校相关领导汇报。

这一步我称之为“会诊”,正如医院对于疑难杂症需要不同科室的专家会诊一样,对于学生的自我伤害行为,我们与家长沟通,向领导汇报,不仅是制度的规定,更是现实的需要。通过家校沟通、与领导的沟通,可以更快地找到学生发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原因,进一步评估该事件的影响,确定下一步教育对策。

三、施治:兼表里,需共育

针对自我伤害的学生,班主任必须坚持“表里”同治。首先要构筑严密的防护网,这是治“表”,通过及时排查和预防,掌握学生动态,切实将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其次要做好自伤学生的教育,这是治“里”,要针对学生自我伤害的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防止事件再次发生。而要实现这些目的,班主任就不能“单打独斗”,要协调好学生干部、家长、任课老师等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作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