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
(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卷三十九》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 胶柱不可以谐清音。故翠盖(饰以翠羽的车盖)不设于晴朗, 朱轮(红色的车轮。指显贵者所乘的车。)不施于涉川(涉川,过水路), 味淡则加之以盐,沸溢则增水而减火。
翻译:
即固定不变的制度不能够用来应对千变万化的社会,一条道路不可以通达无数的目的地,在船上刻记号不能够找到丢失(到江里)的宝剑,粘住琴上调弦的短木(就)不能够调出和谐清越的声音。
因此,带有翠绿装饰的行路用的车子不停在晴朗开阔的地方(这个用在下雨天气不好的地方,也可以理解为这种车子很少在晴朗开阔的地方见到,而下雨的时候人们用来遮风挡雨赶路),红色漂亮的车轮的车子不能用来过河渡水(车子是走陆地用的,过河要乘船才对)。(这句可能翻译不准确,欢迎评论区讨论)。
吃的饭味道淡了,就放点盐;锅里的水沸腾了,就要把火候变小并加点凉水进去。
虽然有些人不太喜欢古文,觉得很难懂。其实只要我们翻译成白话就会发现说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比如:味淡则加之以盐,沸溢则增水而减火。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道理,吃饭甜了加点盐,咸了加点水。水开了当然要断火。哈哈哈。
总结:这个主要对我们有用且常见的是: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途不可以应无方,刻船不可以索遗剑。它告诉我们,做事不能用固定的思维和套路,要了解事物变化才是常态。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