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散文

86岁母亲的手搓荞面汤,该有多香?

2021-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栖野鹤

86岁的老母亲,亲手搓的荞面汤,该有多香?

生活中,大家都相互称颂:五六十岁了,还能叫上一声爸爸、妈妈,是最幸福的人!

的确如此,父母在,无论我们多大年纪,心中总有归属感。已立门分户的兄弟姐妹,都会定时不定时聚到父母家里搞生活,享受大家庭的热闹和温暖。

假如父母皆“走”了,兄弟姐妹就真的分家了,就像一个圆没有了圆心,生活也就少了一个围绕的轴心,大家各忙各的,团聚搞生活就没有了固定方向和地点,甚至成为一种可想而不可及的奢望!

我们兄弟姐妹可算幸福了,大哥已经65岁,小弟也已46岁,我们不但还有亲妈喊,还可以享受老母亲亲手做的美食,尝到真真正正“妈妈的味道”!

不是自夸,我们的母亲真是一位“美食家”!母亲是生在旧社会,走向新中国的一代,应该吃尽了所有生活的苦,孩童时兵荒马乱,躲兵躲匪;成家不久,奶奶、外婆相继重病辞世,母亲娘家婆家两头跑;1961年“牛年大荒年”,靠吃猪草饭带大哥大姐度过难关……

但无论处于什么时代,母亲都能想方设法把粗茶淡饭做得香甜可口,而且能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把别人眼中不起眼的东西加工成难见的美味佳肴。

精细的美味方面,在糯米不充足的情况下,母亲就兑凤尾籽、菽谷(小米)舂粑粑;用一层红薯(或者南瓜)一层糯米交替放到甑子里,蒸红薯糯米饭(或者南瓜糯米饭)。

粗粮饭菜,母亲更是花样翻新:除了常规的大麦、燕麦炒面,我们家还做玉米、豆类和杂粮炒面;做菜的金豆不够,母亲就掺入阴玉米(甚至刚刚发霉的活玉米),烩上一大锅也能每顿吃饱饭。

由于吃不起蜂蜜、红糖和白糖,土地下户前后几年,每年收玉米时,母亲就要发动全家砍玉米杆回家熬糖,以便冬天蘸粑粑吃;为了防止有限的猪油和香油吃不到年底,每年收种结束的深秋,母亲就会发动全家去收割野紫苏,打出紫苏籽去榨油……每当那个时节,我们家玉米杆、野紫苏堆成小山头一般高,左邻右舍觉得莫名其妙。

对于吃荞,母亲更是高手,打糯米荞疙瘩、水疙瘩,还会搓双根、三根的荞面汤……

在母亲的精打细算和奇思妙想下,在土地未下户的生产队也好,在土地下户后自主营生也罢,我们家最多时四世同堂12口人吃饭,但都没有出现过缺粮断顿的情况。而且在农历六七月青黄不接的节骨眼上,还可以这家一斗,那家几升借玉米给乡邻度过饥荒。

我们兄弟姐妹七个都成家分户后,还时常撺掇母亲搓荞面汤吃。只要听说母亲要做荞面汤吃,不管手里活碌或者工作有多忙,都要赶着回家凑热闹。

自从2017年冬季,父亲“走”了以后,就没有吃过母亲的手搓荞面汤了。

这天,侄女的婆婆回乡下老家,带来了自家种的新荞面,邀约我们到三哥家聚餐吃荞面汤。

除侄女的婆婆、我们那位亲家母会搓荞面汤外,其他人都上不了手,只能干瞪眼。已86岁高龄的母亲见我们亲家母一个人搓了满足不了大家吃,就自谦地说“打个帮帮腔”。

老将出马一个顶俩,我们看着母亲来回搓动的手,动作真够娴熟。

不过,母亲自己试了几下说:“老了,手不灵巧了,只能搓一根了!”

真的,母亲老了。

莫说亲手搓的荞面汤,就是这样的聚餐,也不知还能吃上几顿?

有母亲在,吃啥都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