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教出好孩子教育婚姻育儿

“我可以为孩子去死!”“你先把手机放下”

2017-04-21  本文已影响1839人  雅璃简寻
图片来自网络

昨天晚上,我和朋友出去吃饭。旁边桌坐了一对母女,在整个吃饭的工程中,妈妈一直在刷手机,女儿试图和妈妈交流,可是妈妈好像完全和她不在一个频道。小女孩开始做鬼脸、敲盘子,这招果然成功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可是,换来的,却只是妈妈的一句训斥:“你能不能好好吃饭!”。孩子顿时像只泄了气的皮球。

我想起今年一月份,咸阳的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去儿童戏水池玩,没多久,她发现孩子不见了。大家帮忙找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发现孩子早已意外溺亡。监控显示:事发时,妈妈就站在距离孩子三四米远的地方,背对着他,在玩手机。孩子挣扎了三分多钟后,在母亲身后,慢慢沉入水底。

我不知道那个4岁的孩子,在最后的三分多钟里有多么绝望。妈妈就在身边,如果她放下手机,转过身来,只需两步就可以把他救起来……可是,妈妈没有。

还有一些妈妈,带孩子上街,也放不下手机。好点的,一只手刷手机,一只手还牵着孩子。更有的,则完全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置孩子于危险之中还浑然不觉。去年安徽有个2岁的孩子,都被轿车碾轧过去了,她的妈妈却在旁边玩手机,浑然不知。

悲剧发生,妈妈们哭得撕心裂肺:“孩子,妈妈真想替你去死!”可是孩子真的不需要我们替他去死,他们只想让我们放下手机,看着他的眼睛告诉他:“孩子,你比手机重要。”

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它每天都在为我们服务,可是我却越来越觉得,我们全都变成了它的奴隶。

早上起床,赖在床上玩手机,点赞、评论、刷朋友圈。晚上下班回家,往沙发上一倒,手游、视频、听段子…

“爸爸,你陪我玩吧。”“找你妈去。”

“妈妈,你陪我玩吧。”“嗯,好,玩什么?你先自己玩会儿。”眼睛从头到尾盯在手机上。

更有甚者,有的爸爸妈妈为了方便自己玩手机,丢给孩子一个Ipad,于是,整个世界都安静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可是,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

1.和手机的“亲密”接触,直接影响了我们和孩子的互动。家长极容易陷入进去,两耳不闻窗外事。长此以往,一定会破坏亲子关系,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嫌隙会越来越大。
2.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交流中培养出来的。国外有人做过试验,沉溺手机的父母,与孩子的交流,还不到正常父母的四分之一。孩子很容易在冷冰冰的电子屏幕后,变得敏感、暴躁,社交和情商都得不到良好的发展。
3.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Ipad,对孩子视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孩子玩10分钟手机相当于看30分钟电视。视力下降是不可逆的。
4.孩子也会沉溺电子产品。电子游戏会降低孩子对其他事物的兴趣,孩子以后沉迷网络的风险增加。
5.最最重要的是,归属感和自信的丧失!孩子会觉得,我还没有你的手机重要!他把家长宁愿玩手机,也不愿意和自己交流,归因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被关注。而归属感和自信缺失的孩子,一定会产生自卑、叛逆等一些列问题。

我家楼上的邻居,有一次来我家串门,抱怨说,孩子刚刚上了小学,不爱看书不爱学习,放学回家就知道看电视,玩Ipad。问我怎样能让孩子好好学习。

我问,那你晚上下班都干什么呢?

她说,我做饭啊,吃完饭就看看电视,玩玩手机。她不能跟我比啊!她就该好好学习,她得考试,我又不用考试。

当我们说出类似“我可以整天玩手机,你就得看书、写字、爱学习。”“我说的你就得听,因为我是你妈。”这样的话时,真的能那么理直气壮吗?我倒觉得,这蛮不讲理的样子,真是比孩子还要孩子。

我们要让孩子服的,不是我们的身份,而是我们的道理。我们要让孩子学的,不是我们的言词,而是我们的行为!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

如果你抵制不了手机的诱惑,沉迷其中,就不要不理解,孩子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沉迷网络。大家都一样,家长并没有什么特殊。

如果你抵制不了手机的诱惑,与手机“神交”,就不要责怪孩子将来不愿意和你交流。因为当他想和你交流的时候,你曾一次次拒他于千里之外。

如果你抵制不了手机的诱惑,浑浑噩噩,就不要责骂孩子不爱学习,不知上进。上行下效,孩子从来只是有样学样。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提到对女儿的教育时说:
“我们对女儿钱瑗,也从不训示。她见我和钟书嗜读,也猴儿学人,照模照样那本书来读,居然渐渐入道。”

“人不率,顺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有担当的父母,一定不会在孩子面前放肆自己的言行,不会用棍棒或冷言恶语驱打孩子,让孩子就范。因为他们深知: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这世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而你却在玩手机。

不要让那冰冷的手机屏幕,成为我们和孩子之间不能跨越的屏障。放下手机吧,否则你错过的,将不只是孩子的童年,还有孩子本该美好的未来。

感谢你来,如果喜欢本文,请帮我点亮红心吧~


《接受孩子的“熊情绪”,别让他活成一座“孤岛”》
《醒醒吧!孩子不专注,错全在你!》
《那个“听话”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要对我说“不要”!》
《摸准孩子的心理,说一遍他就肯听》
《读懂孩子的心理,你“偷懒”才能遇见更好的我》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听得见(上)》
《读懂孩子的心理:不吼不叫我才听得见(下)(方法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