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影评、剧评、书评、诗评连连看理事会·迎新小队作品集影评专辑

心事沉沉,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2021-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芝樱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的以作家为主题对象的纪录片。偶然听到这部影片的介绍,最激起我好奇心的是那些出现在荧屏上的作家的形象。看到过很多由他们写的故事改编的电影电视,但关于他们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一直都是通过文字了解居多,鲜少有机会从荧屏上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和印象。

出生于上世纪 50年代,60年代和70 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是影片里重要的叙述者,他们与已故作家马烽的女儿重新回顾记忆中的尘封往事。贾樟柯说,他希望以作家接力的方式诉说大家共同的“中国往事”。

关于片名《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由来,在影片的结尾处,余华站在家乡海盐县的海边,说:“在我小的时候,看着这里的大海是黄颜色的,但是课本上说大海是蓝颜色的。小时候我经常在这里面游泳。有一天,我就想一直游一直游,我想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整部电影由18篇松散的乐章构成,音乐很有特色。每章的题目都是两个字构成,比如远行,父亲,母亲。影片一开始讲的是马烽的故事,不很熟悉,采访的人有很浓重的地方口音,又没有字幕(不知是不是与我看的版本有关),我几乎要弃剧了。幸而很快比较熟悉的贾平凹和余华就出现了。

贾平凹也是浓重的西北口音,好在慢慢听还能听懂。贾平凹回忆了小时候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在生活困难的时候的情景,那时侯他的妈妈和几个婶娘轮流做饭,每个妈妈轮班时都会偷偷给自己的娃盛一碗“稠饭“。而为了吃到锅底的锅巴,铲子每次都被偷偷藏了起来。

喜爱读书的他,曾“偷”了别人家的书拿回去读。他父亲被打成反革命之后,因为担心儿子的前途受到牵连,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掉下眼泪。那些年,贾平凹尝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三十多岁的时候他因为工作来到了一个肝炎盛行的地区,因为当地诊所消毒不彻底被传染上肝炎,一病就是十几年….

这几个人里最喜欢余华的讲述。当时读他的《活着》,多次潸然泪下,那种沉重和压抑感让我再也不敢读第二遍。没想到生活里侃侃而谈的他,幽默风趣,多次逗得我哈哈大笑。

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他从小就有机会看大人做手术,在太平间里乘凉,午睡, 对死的概念毫不陌生。我想他的作品里经常安排人一个个死去,可能与他的这段经历不无关联吧。

从学校毕业后他不得不做了牙医。他皱着眉头说:每个病人都张着嘴,这是全世界最没有风景的地方。他羡慕文化馆里的工作人员可以整天在外面闲逛,萌生了也要成为文化人的念头。

人生第一次投稿成功-北京的编辑约他到北京改稿子。出版社“嫌弃”他文章结尾有些灰暗,他说,只要你能给我发表,我从头到尾都可以给你光明。那次他在北京一待就是一个月,出版社给他报销差旅费,他把所有能玩的地方都玩遍,直到再也找不出想玩的地方为止。回家后他顺利调到了文化馆,很快有人找他约稿,自己首次有了成了"名人”的感觉。

他讲述的关于小时候读书的一个细节,让我特别有共鸣。那时候搞到的书,很多都是破烂不堪,去头少尾。他说开头那些页少了关系不大,读到最后总能搞明白。最怕的是那些没头没尾只有中间部分的,读完之后心总是悬着,没办法自己开始给它遍结尾….:)

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梁鸿是这里面最年轻的作家,曾出版《中国在梁庄》一书。她有着心酸、不忍回忆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中风肢体行动不便,刚开始还能利用一边的肢体慢慢地一瘸一拐地走一走,经常“无意”之中出现在她放学的路上。后来就完全不能活动了,每天像个植物人一样躺在那里,但意识是清醒的。每天早上孩子们上学前和她打个招呼,她的眼泪就会忍不住留下来。

那时梁鸿的父亲自己承担起全部养家和照顾孩子的责任,入不敷出,极其艰苦,连学杂费都交不起,只好带着孩子挨家挨户去借钱。母亲去世后,父亲有一个相好,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却容不得下这个继母,直到她不得不自己离开为止。

长姐为母。母亲去世后,梁鸿的姐姐挑起了照顾全家的重担。早早上班挣钱,每月12块的工资,自己只花两块,剩下的全给弟弟妹妹买这买那,贴补家用。人虽生得漂亮,却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吓走了很多小伙子,最后和同样一贫如洗的一个小伙子结了婚。梁鸿仍然保留了很多那时大姐和父亲的书信,每封信,他们都在讨论家里每个孩子的情形,还有永远讨论不完的如何省钱,用钱….

影片的结尾,梁鸿的十五岁的儿子出现了。这个在北京长大的少年,已经没有多少故乡的概念,也不像妈妈那样会讲河南话了。屏幕上梁鸿一字一句地在教儿子讲河南话,这个镜头有点牵强,故土和乡愁的感觉哪是这代人学说几句家乡话就能了解和感受得到的。

影片在几个作家讲述之余,有很多在老人院、餐馆、茶馆、剧院、田间、火车和大街上拍摄的镜头和无名人物的大特写,芸芸众生,或垂垂老矣,或年轻气盛;或四处奔波,或茫然四顾。我个人不是很理解它们和作家讲述的故事的关联,也许是隐含我们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故事和命运?

的确,这三个作家的讲述,很多次引起了我的回忆-这些回忆,有些是姥姥姥爷讲给我听的,有些是妈妈讲给我的,有些是我自己的。

像我们这一代,父母那一代,爷爷奶奶那一代,都像余华那样,怀揣着一个蓝色海水的梦,在黄色的海水里游了很久很久。当我们终于到达蓝色海水的彼岸,回头遥望,我们又看到了什么呢?

时光荏苒,多少往事随风而去,多少回忆像潮水一样褪去,再也不见踪影。潮水过后,那些像礁石一样巍然屹立的,一定是那些给了我们最大情感冲击的人和事。

就像梁鸿说的,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在私人情感面前就是一个概念,对个人和家庭来说,历史全部是由他们的情感经历和个体感受构成-

“浑浊里面可能包含痛苦、包含了泥沙,但同时也包含了很多营养。黑暗会滋养你,痛苦也会滋养你,黑暗和痛苦都可能是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某一种新的力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