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心怀善意

2020-08-10  本文已影响0人  问谁逝舟

以善意对待生活,便能得到善意的回馈吗?——题记:《惜福阅历(Sisyphe Calendar)》2020.05.14

以善意对待生活,是一个人人性的体现——在长大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对他人的关注,学会用宽容、理解、同情和希望去应对生活;而得到善意的回馈,则是每个人内心的希望——每个人都希望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不是吗?至于这种“温柔”最终能不能得到,其实更多要看天意。

在“以善意对待生活”的出发点和“得到善意的回馈”的终点之间,有着无数的意外和偶然,也成就了无数的悲喜剧。总而言之,这两者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没有得到善意的回馈,你是否还愿意以善意对待生活”似乎才更值得讨论。

也许有人会搬出孔夫子曾经讨论过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而传统文化中的侠义精神也告诉我们“有仇报仇,有怨报怨”,但这些,都是对特定他人的回报,而生活,是自己的。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没有得到善意的回馈的情况下,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是否还要心怀善意。

总会有人把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自己的辜负,扩大成整个社会的不友好,于是,就把整个世界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有了所谓的“反社会人格”,于是就有了一幕幕人间惨剧,令原本应该值得同情的悲剧主人公变成人间恶魔。公交车司机什么的,报复社会的时候同归于尽的就不说了。报复完社会还活着的那些,然后呢,当仇已报,怨已了,自己的生活,是否也已支离破碎无以为继?报复社会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被正义之士群起而攻之,比如《陈情令》里的薛洋。

佛家教人为善,是为来世因果;基督教教人为善,是为死后天堂;但是,无论有没有得到善意的回馈都心怀善意,永远怀抱着宽容、理解、同情和希望面对自己的生活,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还能继续,还能期待精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世间的回馈本来也无所谓善意不善意。心怀善意看世界,未来永远可期;心中失去了善意再看世界,世界便能在刹那间狰狞起来。

对自己好一点,对自己的生活,心怀善意。善意的回馈或许还没有到来,但我们永远可以期待它到来的一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