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174(宪问)|称职的使者
2019-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始终在路上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蘧伯玉是卫国有名的贤大夫,而卫国是孔子比较有感情的国家。孔子到卫国时,就住在蘧伯玉家,孔子和许多弟子的生活,都是蘧伯玉保障的。孔子回到鲁国以后,蘧伯玉派了一个私人代表来看孔子。孔子就陪这位远道来客坐在一起谈话。孔子问他,蘧先生在家里做什么事呢?这位使者就说,我们蘧先生天天在家做修养的学问,希望自己做到每天少些错误。但是他感觉还做不到,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我们来看这段对话,这位代表当被人问到自己主子的事时,能替自己的主子应对得那么谦虚,那么得体。所以等到他离开以后,孔子就立刻告诉自己的学生,这个人够得上当代表,够得上当大使,他替他的主子所答的话,谦虚而不失体,非常恰当。
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大使,是非常不容易的。有的人把自己的主子捧得太过分;有的发自己主子的牢骚,甚至还会骂起自己的主子来。如果到国外当大使,那更要看他的修养风度了。所以外交人才难得,尤其贫弱国家的外交,说话的立场,不易把握。
这一段对话至少反映出以下几层意思。一是蘧伯玉晚年退休以后的修养,确有大臣退居林下的风度。二是表明蘧伯玉用人之高明。三是孔子借此机会教育自己的学生,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当使者、当代表。
说话得体、谦虚本身就包含很多的意思。假使孔子要责备蘧伯玉,或责备卫国的什么缺点,当这位使者说出这句话时,就已经把孔子的嘴封住了,使孔子不好意思再说出什么责备的话来,所以孔子极力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