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每天写1000字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教育20年:是谁主导了教育

2018-12-06  本文已影响16人  花姐姐家庭教育

花姐姐是80后,记得在花姐姐小时候没有课后辅导班,也没有兴趣班,放学后一群小朋友围娶在一起你追我赶,很开心。

2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教育,课后辅导班几乎成了孩子的标配,兴趣班必不可少,孩子们不停的穿梭在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之间,而且,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广告词的影响,这种趋势越来越呈低龄化趋势,蔓延至早教。

我不禁要问,是谁主导了教育,是谁让教育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回到教育的起点,看看教育的起点发生了什么?

在花姐姐小时候,那时还没有私营企业,大学招生与就业由国家统一配给,主要满足政府与国企的需求,所以90年代上大学是不要钱的,并且包分配。

那个年代,经济不太发达的情况下,在普通人眼里,能上大学,吃公家饭,那就是金饭碗。

在这种背景下,读好书,能靠上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

花姐姐也不例外,小时候,爸爸为了鼓励我好好读书,只要我考了好成绩爸爸就会给我买桔子罐头,记得那会桔子罐头算是非常奢侈的零食。

接着随着改革开放,私营经济开放,私企要运营也需要高级知识人才,但是大学招生与就业由国完统一配给,满足不了私营企业的需求,那私营企业又要运营怎么办呢?

三个办法:

1.私营企业高薪去国企挖人;

2.市场解决:于是在96年左右,一大批的民办学校应付而生;

3.高校扩招:2000年左右,高校迎来的疯狂的扩招。

80年左右出生的小伙伴应该都深有感触,那时民办大学之多,高校扩招之疯狂大家应该都会有记忆。

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毕业生被培养出来之后却找不到工作。

为什么?

原因主要也有三点:

1.这些大学只有本科,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其它学校调过来的;

2.这些大学的专业设置大部分围绕着计算机、金融、会计、企业管理等来设计,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用工需求;

3.学生所学的内容与市场严重脱节。

拿计算机举例,03的时候,市场已经开始启用C语言了,而学校还在讲DOS,而私营企业追求的是效率,他们招人希望立刻就用。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那个时期,一方面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人。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三个方法:

1.市场解决;

有需求就有供给,学历教育解决不了职业教育的问题,于是市场上就催生出了一大批职业教育机构,最有名的应该是北大青鸟。

一些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就去北大青鸟培训先进行职业培训,然后再进入职场。

2.延长教育时间,读研;

那个时候不仅本科扩招,研究生也在扩招。

3.向外扩散,出国;

所以在这个阶段不仅催生出了北大青鸟,还催生了新东方以英语,留学为导向的教育机构。

但是读研,出国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更多的是进入职业培训机构,然后再进入企业。

不过,家长和学生们很快就发现,这种模式虽然能解决暂时的就业问题,但是大部分人很快遇到了职业天花板。

职业教育能解决技能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人脉资源的问题。

而在职场中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想要走得更长远,人脉资源,知识底蕴也非常重要。

从哪里得到这种资源呢?

答案还是得去好的大学,只有去好的大学,才能认知更优秀的人,才能更多的资源,起点也会更高。

于是家长和学生们很快意识到,想要有个好的前程,还是得读好的大学。

那怎么读好大学呢?

得提前准备,得考个好的分数。

在小学,初中,高中就要打好基础,以便能在高考中胜出。

于是各种培训机构,补习班应运而生,这里面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学而思了。

学而思大概创办在03年左右,真正开始火大概是在06年以后。

当然,这种火爆也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让家长有财力来支持孩子的发展。

此后,随着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充斥着家长的视线,家长变得越来越焦虑。

于是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变成了家长的认知。

让教育变得越来越低龄化,辅导班不够,得从妹妹抓起,各种早教机构应运而生,这里面也有非常多的知名教育机构,包括不久前因虐待幼儿而走进大家视线的”红黄蓝“,这些公司体量都非常大,不少都是上市公司。

20年后的今天,当一个孩子放学后,他不再是回到家里找小伙伴一起玩耍,而是穿梭在各种辅导班之间,而这其实是由家长来安排的。

也就是说,走过20年,我们的教育从政府主导变成了受家长的主导。

可以说,现在的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马拉松,而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奔跑的一场马拉松,那么,在这场马拉松里,孩子准备了他的大脑,做为家长,你准备了什么呢?是科学的知识,还是焦虑心情?

我是花姐姐,专注于家庭教育,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有用,欢迎点赞转发,关注我,希望我们成为朋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