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别处

2017-08-07  本文已影响26人  白色句塔

高中的一个室友最近与我联系。因为不到一年的婚姻的失败而从东北回到了家乡。他的内心悲痛可想而知,而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正明白。如果说我的失恋是断一根手指,那么他的离婚则是失去一只胳膊。

你感到失去一个人,仿佛你曾经拥有她一样,这是人人皆不可避免的错觉。人便是这样——凭借什么,我们为另一个人所挂念,甚至说,在她的记忆力有一星点我们的痕迹,更不用说你“拥有”一个人。

这位高中同学如同我一样,在经历断臂之痛后,慢慢要回想自己所拥有的,而不是那自己所失去的,就仿佛直到现在他才拥有了那些人。他在日记说自己突然非常想见故人,于是让好友联系了许多高中的同学和老师。其中便有一位我们高中的语文老师。

这位老师那时候刚在高中任教大概三年,温文儒雅,相貌英俊,言语间还似乎透露出思想,并且写的一手工整认真的粉笔字,因此深受女生的喜欢。

我和周老师吃了饭,他对你评价很高。

看到这句话,我的心咯噔下,蹦出三个字来:可惜了。

在那个十八岁的年纪,心智急遽成长的年代,甚至想反叛整个世界,以证明“自我”的独立。然而反叛是失败的,最后只是一心想要“放弃”这个世界。你还会远远对着一个根本一句话也没有说的女生的背影沉痛不已。我敢保证,那真是你们这些成年人渴望的在爱情中体验到的某种沉重。

在这些人格的挣扎中,少年特别想了解这个世界,特别向往哲学。我记得当时我便与周老师有一些沟通。他知道我“很有想法”,也就是说这个学生有些特别。我将我自己在暑假写的读书笔记和诗歌给他看,他用铅笔一页一页的做了圈点,每篇文章都有简短的评语,甚至仔细纠正了许多错别字。当时我读了很多钱钟书的东西,还与他讨论了钱氏的文风问题。我还与他倾吐着我那不知所以然的“困惑”。

现在想来,当初的自己是幼稚的,比任何一个年纪都显得幼稚。但这就是一个少年在人格形成时期的特有状态。而我所可惜的,并不是当初的幼稚,而是在那个强烈渴求“哲学”的年纪,没有一个人堪称少年的引路人。

我乱七八糟的、毫无谱系、愚蠢之至的阅读了一些书。一到放假,我经常便去县城的新华书店,在那里有时候待上一个下午,翻起一本又一本的书,感受自己面对书籍的海洋的无奈。那时候的新华书店里还有很多商务印书馆的书籍,排满整整两个书架,地下还堆放着一摞一摞。我会坐在地上翻,但没有一本书能翻得下去。我没钱,于是我其实并没有买多少书,很多书是我从旧书摊买的。来列一列当时购买印象深刻的几本书吧:

  • 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
  •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 本尼迪克特《菊与刀》
  • 戴季陶《日本论》
  • 瓦西列夫《情爱论》
  • 对了,我还买过《羊皮卷》……

    简直不堪回首。要么是不自量力的阅读,要么是阅读了极其无用的文献,除了满足了少年的虚荣心,一无所获,最重要的是荒废了最好的青春年华。整个高中,当我像一张白纸铺开时,却无人着墨,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给予我教科书外世界的启发。

    我们上完两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却没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你们这帮孩子其实可以自己去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你们多有空啊,可以暑假去读!我们上完两年的历史课,却没有一位老师告诉我们一本关于历史学的著作!历史学多么需要启蒙,也相对容易启蒙!当我们上到启蒙时期的历史时,我们的历史老师完全不晓得卢梭、狄德罗、笛卡尔等这些人的书有多么重要并且可以直接读。而文学的世界,我的周老师也丝毫没有为我们打开一丝门缝……

    我时常想,如果我回到高中,我会怎么去教学生……

    当我步入大学,甚至做了研究生时,仿佛以为自己是要研究学问的时候,我却知道了,有的人已经把苏格兰启蒙运动到康德批判哲学、古典希腊哲学与施特劳斯的古典运动、现代性问题的核心、现代儒家与新启蒙这些问题的脉络都摸了一遍时,我还为自己发现人们对“封建”一词的滥用而兴奋……

    如今,你要用一年两年甚至三年的时间去补高中和本科时代的课,至今为止,你都不敢声称自己与学术有任何关系。

    但是,所有的这一切重要吗?一个人毕竟要对自己的成长负责,尽管他无法选择时代、环境和机遇。让我将眼睛闭上,回想着在那个遥远的小县城,空旷的马路以及空旷的校门,阔别已有十年——仿佛是在另一个世界。几个十年前的旧人,在一个我十年未踏入的地方,居然还会谈论起我……小小的我,至今还能够在别人的记忆里占据一点点的位置,哪怕这记忆是被强制激发出来的,都使我深深触动。这是凭什么,一个十年之后的高中老师还会记得某个学生?

    对于某些世界,它们已经永远存在于我的记忆里;而这记忆里的世界中的某些人,却还有一个对我的记忆。这记忆,永远有青春那迷茫、彷徨、分裂、焦炉的脚步,我仿佛还活在那里,渺小的如尘埃,轻盈的如羽毛。

    2017年8月2日星期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