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综合融通,再思考再出发——“新基础教育”研讨会感悟之论文
和参加首届全国乡村班主任发展研究论坛一样,参会人员要交一篇与会议有关的文章。


看着会议通定稿上的参会要求,我却犯愁了:我该交什么样的文章呢?研讨会主题是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融通,而我所做的一切班级工作算融通吗?融通是1+1=2还是1+1发生了化学反应,有新的生成?我是盲然的。看到通定稿后的日子,我一直都在纠结中。既然是研讨会,我不能交一篇虚构的论文,而应该是我工作中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融通的研究经验分享,可回顾自己一年的摸爬滚打的实践之旅,我还不能明确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融通。如果仅仅是学科的融通,我倒是有话可说,因为我既是语文老师又是英语老师。我虽然还兼任班主任,可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之间有怎样的渗透与交融,我没有清晰的概念与意识。我天生急性子,报了名,参会文章又没着落,又忙着工作和修改自己的职评论文,那段时间我是焦躁不安的,怕自己因为交不了合格的参会文章而失去学习的机会,所以每天忙完工作便无法静心读书与思考!4月28日,我进了会议群,看到群内李教授发了这样的信息:“欢迎所有会议代表投稿,带着研究成果来开会,才有最大的价值实现[微笑]撰写论文欢迎紧扣主题,认真研究主题,认真做些文献研究,实质性参与到知识创生之中[玫瑰][玫瑰][玫瑰]”“已经邀请好熊华生教授,正在和中福会少年宫张主任确认,五位特邀专家基本邀请好,我个人和张永博士会努力投入,几位博士生也会参与其中,努力开好这次会。请大家留意,我们的会议不是一般的参观访问,是推动研究、促进发展、积淀成果的会,因此,我们新基础的各位兼职研究员,各位骨干,各位领导,第一梯队的班主任,就是会议投稿和发言责无旁贷的承担者,千万不要抱着来听听、看看的目的来,一定是来参与研究、促进共同发展的[玫瑰][玫瑰][玫瑰]”,特别是“我们的会议不是一般的参观访问,是推动研究、促进发展、积淀成果的会”,“千万不要抱着来听听、看看的目的”这样的表达瞬间让我有了每一个参会者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感觉,就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而我在反问自己:“我拿什么参会?”
忙碌中我常常会因会议的事情纠结着,正好到了月底,我该整理班级的阅读材料了。就在我整理我们班的阅读项目活动并写相关的总结时,阅读这条线串联的所有活动似乎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班级的发展状况,心里有了想法,便想向李教授请教,确定自己思路是不是正确。
活动总结让我越来越确定的是领导力的培养是始终贯穿于我们的阅读项目的,我开始追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开展阅读项目?最终是想把学生带到哪里?阅读对学生发展有多大好处?好处在哪里?好处已经有体现了吗?班级与学生在阅读中有哪些生成?这样的追问让我明白了自己带着学生出发的初衷就是因为城乡教育的差异,乡下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与积极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农村孩子更需要发展一种能力——自己管理自己,影响自己,并近而影响同伴的能力!更直白的说是有自我拯救的意识。
与李教授沟通交流之后,我便思考该如何把自己的想法变成文章,阅读是明线,领导力是暗线,怎样用这两条线串起班级建设与学科学习的关系,文章的题目怎么拟定等问题又让我陷入了第二次的纠结。阅读培养了学生领导力,学生领导力又促进了班级建设,良好的班级氛围又推动了学科学习,这是我初步的构想,也是行文的整体框架。但想和写不是一回事。4月29日有了构想,本以为五一放假期间能顺利完成的,毕竟会议论文的截止时间是5月10日,但假期里我却没完成预订计划。直到5月7日,我改完吴青编辑让我修改的稿件后,才想好参会论文的题目,我实在写不出来文章,但我必须狠狠地逼自己一下,不然我会向懦弱的自己投降的,于是我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给李教授:“参加会议的文章我写的是《让班级建设和学科学习的融通性走向生态化》,副标题是:以班级阅读项目的创生为例,您看可以吗?”我撒谎了,目的是不想给自己留退路,既然李教授都知道我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我必须赶在截稿前完成文章,这样才能不失信于人。
5月7日,正好是星期一,又是忙碌的一周。上完课,就想会议论文的事。人有时就是很奇怪,越急越挤不出一个完整的句子。再次静心梳理一年来的班级与学生发展,终于断断续续完成了这篇文章,发稿的日子是5月10日中午12:06分。交完稿,我长舒了一口气,总算没失信于人。
这个阶段的经历让我明白:学习不仅要有坚持的毅力和敢于挑战自己的决心!当你遇到瓶颈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即将要做的事公开,这样就不会给自己后退的理由。如果我不是向李教授撒了个善意的谎言逼自己一把,估计我会放弃交会议论文,如果我没交论文,就不会有上台交流的机会!所以,我们有时不是输在能力上,而是输在了隋性心理上。
上完晚自习,写下两篇会后分享,算是又一次向自己的惰性挑战吧,仅以这些文字时时督促自己,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同时在这里因那句善意的谎言郑重地向李教授说一声
:“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