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在深圳,我和兰州拉面的一段故事
不知道从哪一刻起萌生了一个念头,回顾一下这五、六年在深圳吃方面的一些事,特别是与兰州拉面。不是为广告推广,只是记录和感悟一座城市里的一个平凡的人在平凡的生活里经历的平凡的事罢了。
其实我对于吃没多少讲究,更别说研究。也可以说吃方面没什么品位,从小也就是吃饱就行了,感觉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话也只说了粮食对老百姓的重要,也没说要吃得多有珍馐或文化品味。
现在大众的生活层次不断提升了,对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元而且影响广泛,大到饮食节目中美食家的美食主义,小至直播间“吃货”代表们的满满口福,不由让人拈起筷子时也对吃这方面思考一二。
饮食习惯是普遍存在的。作为湖南人,有着吃辣的本性,细想起来,直到去外地上学才接触其他地方的饮食,但主要的还是吃习惯了的湖南辣味。
直到工作来了深圳,饮食方面才多有改变。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五湖四海几乎都有。对于吃,粗略点划分中、西餐,国人再细分就可以按地域、菜系了。走在城里城外就会现,小餐馆,小食店,大小排档,快餐店,夜市小摊多如牛毛。或者高端点说菜系,有川菜,粤菜,鲁菜,湘菜,闽菜,浙菜,徽菜,苏菜等,在深圳最出名的是川,鲁,湘,苏四大菜系。
其实这些不用去说了,食客们印象更深的往往是那些小菜系或小品牌特色项目,如xx风味小吃。举例子吧,比较常见的,如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陕西凉皮,桂林米粉,柳州螺丝粉,津市牛肉粉,重庆火锅,湘赣木桶饭,南昌瓦罐汤,武汉热干面,长沙臭豆腐,湖南蒸菜馆,西安肉夹馍,云南过桥米线,天津煎饼果子,隆江猪脚饭,广东盐焗鸡和白切鸡,化州糖水,北京烤鸭,东北饺子,梅州三及第,潮汕汤粉王和砂锅粥……估计还可以列出一大批。这些小吃估计才是大众日常接触多而且印象深一点的,当然每顿都在家下厨或几乎每顿上大餐馆饭店的那些人可能要排除。
作为底层上班族的一枚,每天也就吃两三顿便饭,上面的那些小吃基本都尝过了,上班族大都是吃快餐慢慢变老的,有的还说是吃地沟油长大的,这也不知道。
上班吃外卖快餐真的对身体特别不好,外卖的食材大多不新鲜,不新鲜就会用各种酸,辣,味精,盐等调料来掩盖。 吃多了,味觉会退化,你吃东西会越来越重口味,给肠胃和肾脏都会带来很重的负担,久而久之消化系统也会受损。 所以,郑重告诫各位朋友,珍爱生命,不要上班。
当然这只是个搞笑段子罢了。至于在这座城市吃得干不干净,卫不卫生,我相信大部分应该是干净卫生的。我个人只是不去任何路边小摊吃烧烤或汤汁肉丸等东西。那些招牌小店还是经常吃。
对于那些招牌小吃,有的你去吃过一次再也不会去吃了,有的偶尔还会去吃,有的却让你经常想去吃。其实不太了解那些所谓的吃货,是什么样的饮食都能很好的适应而且味口依旧?还只是容易饿和在某些类食物前吃得多?还或是两种都包括?只知道自己没有成为吃货的口福。广西的饮食适应不了,自从初次尝试了桂林米粉和柳州螺丝粉后,再也没去吃过广西风味小吃。也许它对我原始的饮食习惯或味觉冲击太大,其他种类的还都能适应。当然最习惯还是川湘赣鄂的辣味小炒,毕竟米饭是历代祖宗遗传下来的主食。如果连续两天不吃米饭,就算吃别的东西都不行,只觉得肚子是撑满的但不饱。所以平时每天保证至少吃一顿米饭,其余可以换吃粉或面或其他小吃。
说起吃粉,这些年想吃粉时很多时候去吃潮汕汤粉或湖南米粉,湖南有长沙米粉和常德津市牛肉粉,只是吃了容易上火起痘痘,所以会去吃潮汕汤粉,现在感觉每天吃一次也不会腻,这也许就是习惯了。
潮汕汤粉味道清淡些,所以也叫原味汤粉王。虽然起源于潮汕普宁,但其实是客家小食,当地叫I“粿条",过年时每家每户用作贡品供奉神明。用猪筒骨做汤底,加猪肝和新鲜瘦肉,同时配上绿色枸杞叶调制而成,比起曾经的辣味,另是一种美味。当然小店里往往可以自行加醋或辣椒酱,不过我从来不加,来吃的就是这份原味的清淡新鲜,不是来吃辣的,另外他们辣椒酱调的不是湖南辣椒的味道,有点不同。要吃辣不用来这里。
曾经自问自答,说如果以前不喜欢吃面,那为什么现在又喜欢吃面了?也许是因为兰州拉面吧,况且似乎除了兰州拉面,其他店里的面我也还是不怎么喜欢吃。
兰州拉面,说来也奇怪,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还会十分喜欢这种风味。年少时记忆中的南北饮食习惯真有天壤之别似的,特别是青藏、蒙古那一带人,感觉可以茹毛饮血,生吞活噬。再就是陕甘一带,好像都是吃着牛肉羊腿、喝烈酒、吼秦腔的关西大汉。兰州拉面不就是代表陕甘一代的饮食特色吗,那是肯定的。但对于吃终究不只是思想说了算,而是人的味舌和肠胃做选择和决定。
当你初看到这食物可能没感觉,但接触味舌后就改变了,也许那些喜欢吃榴莲的吃货会理解深一点。
先喝几勺牛肉清汤,再把香菜和蒜苗绿拌开,然后把红辣椒油和拉面、牛肉片,香菜、萝卜一起来回翻拌几次,最后用筷子送嘴边而唆入口中,感觉非常爽。所以第一次吃上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就颇有好感。
第一次吃兰州拉面是刚来深圳不久,在福田华强北那条内街。中午饿了逛好远都没找到吃饭的地方,有的地方人满为患,另外感叹一下,华强北曾经是出了名的火爆,不像这几年呈现的因电商崛起和制造业低迷带来的萧条。最后我在兰州拉面店里挤个座位点了那块牛肉拉面。感觉肯定是好,不然也不会有现在的想念,不过因为饿了吃相也肯定狼狈。
后面在南山区南油大厦一带上班,记得上班的南山动漫园都是清一色的年轻白领,一到上下班时间人太多,当然养眼美女也很多。仔细观察就真的会发现,深圳的美女很多。这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可以说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代表,不管是知识技能方面的还是相貌外形方面的,还是才貌兼有的,其都不断地涌入这座城市。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会选择深圳作为初恋。当初的的自己似乎也是这样来到了这里。身材高挑的时尚美女让你回头,气质优雅的职业美女让人驻目。这些和崭新的高楼大厦、干净的绿荫马路构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虽然美女随便看,但每到中午吃饭时愁死人,那一排自助或不自助的快餐店都排长龙队,而且队伍还很粗,快餐店用隔离带隔为好几列。算了,宁愿用排队时间多走几走,去周边找吃店。边走边叹,深圳的人是又密又多。记得走过粤海路拐角那边有家兰州拉面,人不少但还算可以找个位置,而且前不久对兰州拉面的好感还耿耿于怀,就钻进店和三个黑西装革履的人挤一桌,那三人胸前挂工作牌,上面印着中原地产。都差不多年纪,包括我,只是他们仨在开朗闲侃着该怎么到公报销钱。刚点一个牛肉盖浇面,店伙计就端上来一小碗清汤,上面飘着香菜和绿蒜苗,还散发着其味道和不知是牛还是羊肉味,后来总结了一下,兰州拉面店里的牛肉味和羊肉味都是混合并存的。
又是一顿日常的午餐。在南山动漫园工作的时间里,中午很少去楼对面一带的快餐店里吃饭了,一方面是人多排队麻烦,更主要的是我喜欢上了那家兰州拉面。中午十二点下班赶过去基本可以有位置,点一份喜欢的面食,吃完后回办公室差不多还可以休息一个小时。
朝九晚六的工作既规律又显枯燥乏味,有的女同事自己做点饭带来吃,有的同事中午点个外卖了事,懒得动而且挤。我还是去走动一下吧,除非下大雨,每天办公室对着电脑,眼睛都疼,时不时经理还派个事下来打搅。到外面缓解一下,就当是在粤海路散步,看看白领美女,聊以舒心。再就是吃着不断熟悉的兰州拉面。
每走到店里,不再看菜就朝眼熟的伙计说声什么面就可以了。各种汤面盖浇面,各种炒饭盖浇饭也尝了。不断的总结口味。盖浇饭和炒饭味道一般,其实还是那个观点,吃饭不用来兰州拉面。我来这吃面才是正宗。私下总结着兰州炒饭调料调味不错,炒功稍欠。盖浇饭也是饭太着水,也许针对我这个有点挑食者是这样,否则怎么解释旁边桌的某个胖妞吃的那么津津有味?
毕竟时间也不算长,差不多一年之后我换到了宝安区广场大厦的另一分公司上班,这里的人不少,但比南油大厦那少多了,上班比较近,而且还有几个关系比较好同事,工作也没那么枯燥了。客服部的女孩子多,我业务部的爷们多,旁边两个男同事中午之余就喜欢过去闲聊,公司搞活动更是融洽和欢乐。继续接着说吃。同事潘和同事余都是湖南老乡,很喜欢吃辣。头两天到他俩点外卖越辣越好,有时两个人在同事面前还比谁更能吃辣。不过没过两天小潘点了外卖辣椒炒肉,吃出了小蟑螂,出了顿气后,我劝他以后中午下楼出去店里吃这样干净点。
于是乎五个同事,小潘还叫了俩女同事,到周边吃东西,走到广场斜对面,被一阵吆喝叫停了,熟悉的湖南常德话“湖南常德米粉,津市牛肉粉。”小潘把大家带进小店。有的点牛肉细米粉,有的要河粉,还有的要那圆粉,店老板说还有红薯粉,可以微辣,可以中辣和爆辣还可以加鸡蛋或豆腐条子。我点了个中辣红薯粉加豆腐条子。当中有一个广东女同事点了微辣的细米粉。过一阵子,一碗接一碗上来了。都是红红黑黑的汤,只能一个字形容:辣。小潘和小余吃的带劲。我吃着吐槽了一句:这也太辣了吧。马上他俩讨伐俺了。“还是不是湖南人,不能吃辣不成了广东人?”说完看了看那个辣出眼泪的广东女同事,大伙都笑了。在潘和余的爆辣面前我只能算广东人了。以前能辣不忌口,直到后面经常上火,失眠便秘等,我也不再怎么敢吃辣了,没办法只能偏轻淡饮食。
以后爆辣潘和余这两哥们是津市牛肉粉的常客。胖胖的身形注定他们可以成为强悍的吃货。我还是寻找我新适应的兰州拉面吧。这期间有小段时间我对兰州拉面有点负面想法了。那是有一次去龙华办点事情,在一条小街上,我怀着一直的好感吃兰州拉面。不过这家送上来的那碗小汤一下子破坏了上一瞬间还有的好感。汤味咸而且不新鲜。没喝,本想走,盖浇面已经到桌了。面上的土豆感觉也炒过头了,面到口我立刻明白了,这面也不是新拉新煮的。毕竟吃了这么多次,新面的劲度和味道是大体能感觉到的。别说了,这不是家好店,兰州拉面也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也郁闷了一会儿。后来明白这么多店,有的是冒牌,总有差的。这小街上的店一看在工厂周边,这黑挤卷尘的,仔细一瞧似乎都能看到地沟油。接下来一连好些日子都纠结在这次不佳的拉面体验之中。
这回在广场周围找兰州拉面,还是要稍微仔细看一下店面。从外观多少也可以看出些许痕迹。不得不感叹,兰州拉面在深圳真是普及的可以。大厦侧面街道上那有点省目的招牌让人兴奋不已。
熟悉的店面布置,熟悉的西北回族人店员形象,熟悉的而且还是分不清的牛羊肉混合味道。当然墙上还贴着“本店清真,外菜勿入,禁止饮酒,多谢合作”。拉拉面的是一个哼着流行歌的小伙,招呼客的是一个姑娘,应该都是回族,十六七岁的样子的,都很高挑敢和活泼,应该是兄妹。其他的在内厨室配菜装碗吧,中年络腮胡子男经常送装好的碗盘出来并上桌。
我刚坐下,那小姑娘笑着过来了,少数民族的女孩有其独特的气质,长得白净秀丽,再配上高挑的体形,再过两年也是模特类美女。不过一说话就知道豪爽性格,“看下单,你要吃什么?”我点了份牛肉拉面,先尝一下熟悉的,好对比一下水平和口味。“拉面要现拉的”我担心的强调了一下。姑娘没说话,侧身看了正在拉面的小伙。“当—然”小伙立刻稍停下哼歌,带点油腔滑调回复我。手中的面团却熟稔摆弄着成条,丝毫不用放缓。我递给那姑娘一张二十块,姑娘转到小收银台,迅速取十块钱回递给我。没办法那时扫不了微信,两年后才可以。那时兰州拉面店里的价格都一样,牛肉拉面十块,五六年之后的现在涨了两至四块,区别在于店的位置。
坐了几分钟就来面了,熟悉的清汤香菜牛肉拉面,辣椒油在桌子上自个加,我先尝了小勺汤,感觉到了鲜纯,不敢多吃辣,只加了小勺辣椒油拌面,几个来回后开吃,吃得很劲爽,而且吃得够饱。一直感受到了兰州拉面碗大,份量很足,这是他们的特点,西北关西大汉们只有大碗大盘才能维持和造就其彪悍魁梧,不会像南边人小碗小盏的。另外感觉有信仰的人好相处,有信仰的生意人或商家让人更放心。回族信仰伊期兰教(喜欢绿色,也叫绿教),加上中国地域特色叫清真。在这些店里吃东西,感觉放心点,或者说离无信仰的地沟油远一点。
于是我又开始了和这家兰州拉面店的一段岁月。直到店里两小伙都很熟了,虽然叫不出名字。这家的拉面很不错,店里各种类型的面我都尝了,包括刀削,大宽和小宽或细丝面等,有时是汤拌,有时盖浇,有时是炒。
那段时间偶尔向店小伙闲聊了解,或者网上百科一下来逐渐熟悉兰州拉面背后的知识。首先他们开店的不一定是兰州人,有陕西或甘肃,还有好多青海的。不过他们几乎都是回族的人,店里也挂了清真的标识。在深圳兰州拉面普及率很高,比沙县小吃出现的频率低些,貌似每一二平方公里内能找到一家吧。
然后兰州拉面历史还够久远,可以追溯至唐朝的“小车牛肉汤面”,不过真正发扬光大和形成标准也才二百多年前的事。
再就是兰州拉面有它的制作标准。近代的两陈(陈维京,陈和声)、两马(马六七和马保子父子)功劳不少。以“一清(汤)、二白(箩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 、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而且面条的种类也较多了,有宽达二指的“大宽”、宽一指的“二宽”、形如草叶的“韭叶”、细如丝线的“一窝丝”、呈三棱条状的“养麦棱”等。
还有就是关于它的故事。到了马保子之子马杰三接手时,兰州拉面已名振各方。食客们已“闻香下马,识味停车”,那时正宗的兰州拉面很好判断。进店就有一碗免费的牛羊肝汤,说起此汤可知明目功效好,因此众人都说关西或西域人目光如炬。还有牛肉面汤清还是浊,清汤是正宗。貌似我感觉比较好的那两家店既有免费汤又呈现出牛肉面清汤。不过汤清的程度说不好,没能和最正宗的比较过。只能说是清汤而不浊。从来咏物叙事少不了诗,清代一个叫张澍的诗人赞过马大爷的兰州牛肉拉面,“拉面千丝香,惟独马大爷。美味难再期,回首故乡远”“焚香自叹息,只盼牛肉面”。这应该带有清朝那时的吃货心态了,吃货不分高矮胖瘦和年代职业,诗人也不例外。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那年正是这句话流行的时候。如兰州拉面店里的食客,走走停停,来来去去。几年亦如弹指挥间,岁月的痕迹,点点滴滴;生活的片段,断断续续。空闲时坐下来回忆么?年轻之时又能回忆什么呢?心路。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一段心路,如果只是时间符号,又有什么必要去复习呢。心路存在每个人的故事之中,给别人说一段故事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说一段故事,而且这才是重要的。因为你在说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新东西,总结出一些新的东西。
此时此刻,一眼望去,楼下绿茵道上摆满了差不多红橙黄绿青蓝黑的共享单车,2016初春的深圳有点凉快,我缓缓地下楼,扫码了一辆摩拜单车,开始骑行一圈。熟悉的区大道,熟悉的天虹或沃尔玛商场,熟悉的地铁口……突然又看到了熟悉的兰州拉面和闻到了那熟悉的分不清的牛羊肉混合味道。要不要进去吃一顿,不由自主地自问。哇靠,才上午九点,周日早上难得的一丝安静把我的麻木凉醒。用力蹬了蹬自行车,一呼而过,但心里好像又在吃兰州拉面。
香雾
迷漫着蓝色的花碗
也屏蔽了我的眼镜
亮黄的面条
来回触打舌头
还带着小伙计抻面时的力道和从容
鼻腔里嬉戏的香辣
是城市的
另一种酒绿灯红
沉沦呀沉沦
睁开眼睛时
一切只在这
半碗清白的汤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