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保留一些old school的习惯吗?
听了一期播客,我很喜欢取的这个标题,叫《我拥抱新事物,却也超级old school》,还有点押韵。
聊的内容主要是分享了播主自己保留的一些old school的习惯,或者说老派的习惯。其中一位播主说,她保留了小时候包书皮的习惯。80后这一代应该印象都非常深刻吧,就是每个新学期开学之前,拿到新书第一件事,就是回家包书皮,尤其的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包书皮一般都是需要家长帮忙一起完成的,而且是用挂历纸,那种厚厚的,光滑的纸质,其实质量很好。花的一面朝里,白色一面朝外,包好之后,家长会在上面写上科目、年级和名字。这个过程需要先预留已经过期的挂历纸,然后需要裁剪,给书量身定做衣服的感觉,其实是一件还蛮有仪式感的事情,也会让你更加珍惜属于你的课本。这种仪式感带给你的感受,会沉淀,然后一直温存在你的记忆中。就是你此刻回忆起来的这种感觉。
时代发展到现在,有了更便捷的方式,现在的学生应该几乎没人再用挂历纸包书皮了吧,甚至家里可能连挂历都不会有。现在的书皮都是现成的,有各种各样的款式可以选择,回家一套,就完事了。很方便,但是好像少了点什么。
另一位播主,她保留的是到线下门店买衣服的习惯。现在商场里面的服装店,依然会有人逛,但大部分的人可能仅仅是逛,真正消费的人不多。一些连锁品牌店,线上线下都能买,不少人会去线下试穿,然后再网购,因为网购的价格确实比线下优惠很多。会到门店消费的,可能是紧急临时需要,又或者就是喜欢逛街买买买的感觉,还有就是像奥特莱斯这样的品牌折扣店,消费的人会比较多。像播主这样的,一个原因可能是觉得网购经常买到不合适的,还要退换货,很麻烦。另一个原因,就是和这件衣服之间的关系不一样了。门店买衣服你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逛、挑、试、砍价、纠结、买单……这个体验感和网购是不一样的,门店买的衣服,是你花费时间和精力之后,终于把它带回家。网购可能会更快速,因为现在几乎都有7天无理由退换货,所以可以更加大胆的下手。网购在家一个人就能完成,门店买东西你可能还会约闺蜜、家人一起去挑,减少了这种互动的机会。
最后,聊到传统节日和习俗。春节会贴福字、对联等,这个传统习俗保留下来的人应该还是比较普遍的,毕竟春节是一年之中很重要的节日,象征一切新的开始。另一个也很重要的节日是清明节。有一种说法,就是当60年代的这一代人都离开了之后,很多习俗可能也会跟着消失了。两位播主都保留坚持亲自去扫墓的习惯,因为她们觉得当自己的父母离开之后,她们是要能担此重任的人。如果你连去哪里祭拜自己的爷爷奶奶,怎么祭拜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太荒唐了?想想真的是挺荒唐的!现在还有老一辈的亲人在,一般都是跟着他们去,祭拜的物品和流程也都不需要我们年轻人操心,甚至如果有工作没办法去也没有关系。想想未来,自己还真是不知道办这些。有的人可能葬在公墓,简化了很多过程,会容易些。
这个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人大部分还是比较忌讳聊生死观的。很多时候,家长不愿和孩子聊这些,更不会让孩子操心这些事情。爷爷去世的时候,我还在读书,我爸妈担心影响我学习,都默默的把事情办了,一点没让我参与,他们没说,但其实我是知道的。播客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我觉得非常好。如果从小看着、跟着大人去做这些事,其实你会更清楚,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如何长成今天这个样子。因为家庭的影响和渗透力是非常强的,会深入到你的骨髓和血液里,就是所谓的身教。身教比言传的影响力更大。经历这些事情,你会对你是这个家庭的一份子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刻,也很感人,讲的是关于生死的这件事。这部电影让大家对待死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对于逝去的人,只要活着的人还记着,他就不会消失。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
一些old school的习惯,其实不是老派,不是老土,而是一种传承。一个家庭的传承,一个国家的传承,或者是一个时代文明的传承。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些被传承,那你可能会迷失来时的路,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最后,分享高晓松在奇葩说里一期关于生死这个辩题所作的一首诗。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 ,它变成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 。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
《寻梦环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