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林紫博士疗愈心理学》127

2023-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秋一梦

我曾经应青春文学作家、电影《左耳》的原著作者饶雪漫女士邀请,为她的小说《斗鱼》做心理分析和点评。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讲述了几个女孩在成长中的疼痛与挣扎。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她们有一个共同的自我评价:我是个坏女孩,我不值得被爱。

上海方言里,有一句话来形容一个人的苦,叫做:“药材店里揩台布,揩到哪里都是苦。”而小说中的一个女孩,就认为自己是一块没人要的抹布。

试想,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和自我认同是抹布的时候,她的生命脚本和人生故事会是怎样呢?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从很多不同的流派和角度学习过自我认同,知道积极的自我认同是自信心养成、归属感建立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第八章埃里克森的课程中,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就与自我认同有关。比如,一个人以科学家为榜样,然后通过努力让自己也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这就是认同。另外,还有很多心理层面的认同,比如,觉得“我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认同,而“我是有价值的”,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认同。

积极健康的自我认同,能够理智地看待并且接受自己以及外界,能够精力充沛,热爱生活,不会沉浸在悲叹、抱怨或悔恨之中,而且奋发向上,积极而独立,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在追求和逐渐接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价值以及社会的承认与赞许。

另外,西方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概念,与心理学中的自我认同概念非常相似,有时人们会合并称为“自我身份认同”。“身份认同”中还包括社会身份认同,强调对所隶属群体、文化、国家等方面的认同。身份认同不良,会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比如,在学校被同班同学孤立和边缘化的孩子,对自己的班级会产生疏离、恐惧和敌意,时间久了,甚至有可能发展为反社会人格。

不过,就像昨天举过的疯人院的例子,即使有过同样的经历,人们也可以发展出不同的生命故事。区别就在于:叙事方式的差异。

从叙事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不需要一味纠结差异产生的原因,只要你确认了自己想要的人生大结局,按照这个方向来改写生命脚本、重写生命故事,就可以逐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踏踏实实地让自己的生命故事从单薄走向丰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写,不是吹气球,与成功学式的快速自我膨胀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来源于自我真实的人生积累、而不是虚幻的想象,它从根上生长出来、而不是画出一些果实、或拿别人的果实来点缀生命、迷惑自己。真实生长出来的故事,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所有的急功近利和外部诱惑,只会催生出更多的神经症。

在一些传统心理治疗中,来访者常常都在不停地复述自己的问题和消极经验,越复述、人生越黑暗、也越难体验到个人的力量;而后现代思潮下的心理疗法,则更多地强调迈向未来。还记得我之前给大家打过的点菜的比方吗?面对人生的菜单,如果我们一味地述说“自己不想要”的,那么生命的服务生就永远无法上菜、因为没有人知道我们究竟想要什么。

所以,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然后做自己人生的编剧,去伪存真,一步步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心灵成长的正道。咨询师要做的,是协助来访者提取和关注自己真实拥有的积极经验或特质,协助每个人发现自己已经为、或者可以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做些什么,根据真实情况来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和发展路径,而不是把咨询师自己的积极经验或者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