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光说西游佛、儒、道专题道学•国学•养生

《西游记》沙僧最不起眼,却有骇人听闻的前身!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6人  进光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渊源流长,师徒四人中沙僧最不受人注目。对沙僧大抵提其名而不论其事,大家都关注的是三藏、悟空与八戒。因为在大家看来沙僧在小说中最没有个性,属于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物。

在西天取经队伍中,沙僧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默默少言,不发牢骚,服从安排,听命师尊兄长,不计名利,美色不能动其心,妖魔未能乱其志。

沙僧露脸的机会不多,这也和他谨小慎微的性格有关,也比较符合儒家所要求的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道德标准

沙僧这个君子并不可爱。究其原因,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沙僧最没有个性,而是因为他不是那种“胸怀坦荡荡”的君子,他其实是一个颇有城府的人。为了真正认识沙僧,我们最好还是从他的身世入手。

沙僧的前身,据载玄奘在途经敦煌西方长达八百馀里的沙河时,无意中倾倒水袋,“于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沾喉,口腹干焦,必将殒绝,不能复进,遂卧沙中,默念观音,虽困不舍”

至第五夜半,忽有凉风触身,冷快如沐寒水,遂得目明,马亦能起。体既苏息,得少睡眠,即于睡中,梦一大神,长数丈,执戟麾曰:“何不强行,而更卧也。”法师惊寤进发。行可十里,马忽异路,制之,不回。经数里,忽见青草数亩。下马恣食,去草十步欲回转,又到一池水,甘澄镜澈,下而就饮,身命重全,人马俱得苏息。

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大大突现了沙僧人性的一面。他最先是人,是“自小生来神气壮,乾坤万里曾游荡”的游荡儿,具有浪荡子与游侠儿的双重性格特征。他云游四海,终于遇仙人学道,三千功满后被玉帝加升为卷帘大将,“腰间悬挂虎头牌,手中执定降妖杖”,也曾在天宫风光无限过。

事实上,他只是玉帝身边的一个看门狗。一次偶然的失误,他失手打碎了王母娘娘的琉璃盏,便马上换来玉帝的惊天大怒,要将其斩首。

幸亏赤脚大仙求情,终免一死,贬至流沙河,每七天还要受那飞剑穿胸百余下之苦。

观音菩萨去长安寻找取经人,路经流沙河,突然发现从水波里跳出一个长相丑恶的妖魔来:青不青,黑不黑,晦气色脸;长不长,短不短,赤脚筋躯.眼光闪烁,好似灶底双灯;口角丫叉,就如屠家火钵.獠牙撑剑刃,红发乱蓬松。一声叱咤如雷吼,两脚奔波似滚风。

第二十二回,唐僧师徒路过流沙河,“只听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岭,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沙僧在流沙河的作恶,正是为了宣扬佛教的感化作用。他遇上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在其劝化下成为唐僧取经队伍中的一员,皈依佛门,修成正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