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的手腕如何?
一个皇帝,高高在上,老天爷排第一,他排第二,任谁都羡慕。然而,这个宝座,可不是那么容易便能坐的稳当。
在汉家天下前,史上第一位皇帝放出豪言:秦将从一世二世直到千秋万代永不消亡。可惜历史丝毫不客气,二世之后就没了,更打脸的是居然是被一个山野痞夫所取代的。
汉朝传到汉武帝刘彻手里并不容易,从吕后开始,后宫干政几乎不曾间断。刘彻继位时刚刚十六岁,面对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以及他并不熟悉的整个天下,他是怎么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呢?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刘彻的手段。
1·皇亲国戚
刘彻的父亲是汉孝景帝,就是实现闻名遐迩的文景之治的皇帝之一,他去世之后除了将皇位继承给刘彻外,还留给了刘彻一个大难题——窦太后和王皇后。
窦太后与王皇后分别是刘彻的奶奶和生母,难道也会觊觎刘彻的权力吗?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根据班固《汉书》记载,汉武帝继位第二年,御史大夫赵绾与郎中令王臧向皇帝上奏折,劝说刘彻不要向窦太后禀告政事,窦太后听说以后大怒,找了借口将两人关进大牢后逼死。
另据记载,汉武帝刘彻驾崩前,他担心自己儿子刘弗陵皇位不稳,便下令将弗陵亲母钩戈夫人处死。由此可见,武帝忌讳之处。
我们言归正传,两个女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她们能在一个人人觊觎的位置上稳住,少不了强大的背后势利,而这些势利错综复杂,一时半会又难以理清。刘彻初上位,身边只有少量的心腹与肱骨之臣。两方势力悬殊,此时刘彻如果轻举妄动,恐怕小命不保。
刘彻如何做呢?分开瓦解。在窦太后与王皇后两个人中,明显自己的亲生母亲更亲近。拉拢自己的母亲,壮大自己的势力,这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在即位不久,刘彻找了个机会就把王皇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田胜封为列侯。不要小看侯,汉朝建立后,刘邦怕自家天下不稳,定了规矩:非刘姓不能称王,非大功臣不能封侯。由此可见,侯是那个时代外姓人最高的荣誉称呼。王皇后看到刘彻的一片心意,自然而然站在了他这边。
至于窦太后,刘彻一直没敢硬碰硬,就如前文所述,刘彻连那些忠心耿耿支持自己的人都保护不了。唯一的办法便是不断隐忍,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就看老天爷先带走谁。
幸运的是,六年之后,太皇太后驾崩。刘彻在这个时候通过招贤纳士羽翼渐丰,终于开始单独执政。
此时此刻,对刘彻而言,在内的威胁基本消除,而各个刘姓诸侯王占据一方疆土,中央无权进行过问。这样强大外在力量只要存在,就是一种威胁,如何处理呢?
手段太过强硬可能会导致狗急跳墙,一旦诸侯王联合起来逼宫,刘彻恐怕没有多少胜算。可他如果表现过于软弱也不行,容易被诸侯王小觑,起了取而代之之心也大有可能。
刘彻很聪明,他采取了大而化小的办法。首先,先恢复了原来七国之乱中被剥夺继承权的皇子皇孙的继承权,让可以分地盘的人口基数变大。
随后,颁布一道诏书,声明自己将分给自己的弟弟梁王和城阳王一些地盘,以此表现手足感情。如果各个诸侯王也愿意效仿,把计划报上来,他会亲自阅览,并且给每个受分封的子弟列侯之位。
从王变成侯,这不是降级了吗?诸侯王又不傻,会答应吗?这就得说说古代的继承制度了。一个王有一大堆儿子,只有一个能继承王位,剩下的级别都会被降低,好一点的是个列候,差一点的就当个中不溜秋的闲官。
如果按这个政策来,除了一个是王以外,其他所有人都是列候,何乐而不为呢?在利益的驱使下,各个大藩国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小地盘。随后刘彻又找各种借口灭了一半藩国,把各个诸侯王能杀的杀,能流放的流放。武帝的推恩令虽然有些残忍,但我们站在他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巧妙的化解了外在的威胁。
内外威胁消减,加强中央集权,皇位得到巩固,刘彻的目的达到了。
2.招贤纳士
刘彻的选人用人总体而言是开放的,在他眼里,只要有能力有品德,愿意为汉朝发展做出贡献的,不管地位有多低,不论哪一种族皆可身居高位。连班固都惊叹,汉武帝时期的人才竟如此之多。
刘彻继位第一年,便召集全国两千石相当于郡守以上的大臣开会,推荐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随后这些人面见皇帝,接受皇帝询问,合适的便授予官职。通过这样的形式,刘彻很快就得到了一批为己所用的人才。
在第二个年号元光元年的时候,他在先去选人实践基础上,明确制订了一个选人用人政策,即策问制。要求各个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人接受皇帝检验。
这种选官的方式也许在今天看来有些小儿科,但在当年,却要冲破重重既得利益者所带来的阻力,委实困难,这与当时风气有关。
汉前期,人才使用只有两种方式: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当官的大多都是贵族人士,寒门子弟想走进仕途难于上青天;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再有才能的人也只能磨时间攒资历。
通过策问便实现了破格提拔,让能人快速进入轨道,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了起来。比如家奴出身的卫青,就被提拔到了大将军的岗位。为汉朝的保卫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董仲舒与公孙弘原来也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人物,通过策问制被刘彻发现后得到重用,并因此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儒学正统思想。
为了推进政策的进行,汉武帝制订了赏罚措施。对于那些为官不为,不进行人才推荐的官员按照不胜任处理,免职永不录用。而胡乱推荐的,按照对上不敬之罪加重处理。
在刘彻的努力下,一大批文臣武将得到任用,对于汉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也难怪刘彻手下人才济济了。
3.平民百姓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如水,君王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秦朝灭亡的教训是惨痛深刻的,刘彻明白这个道理。他说老百姓是肢体,君王好比人的心脏,肢体受伤了,心脏也会惨痛,因此也十分注意这方面的管理。
他主要采取了两条措施来稳住老百姓。
其一,弘扬儒家文化,宣传孝道。光靠画大饼是没用的老百姓不吃这一套。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打动人。
汉武帝制订了什么政策呢?兴办太学。他把那些进行学礼的有道之人放到一起,组建学院,给这些人进行物质奖励。不用干活就能活的好好的,还有机会当官,这种好事哪里找?
他还设立了政治宣讲堂,相当于当今的国家媒体,借此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惠民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老百姓讲明白,获取老百姓的支持。
除此之外,他为了让孝道更好实施,让赡养父母的人免除后顾之忧,对家中有八十岁以上老人免除两个人的赋税,家中有九十岁以上老人的免除全家赋税。
每隔一段时间,会派专人巡行天下,对那些辛勤耕作的人与孝敬父母的人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赏米赏面赏布赏棉絮等。
有人不交税,那当地方税收不足时怎么办呢?他也不加重普通务农老百姓的负担,而是转向那些富户,让从事工商业与放高利贷的人纳更高的税,称之为算缗钱。
当然,他清楚商人逐利的心态,为了防止他们偷税漏税,加大了处罚力度。除了没收缗钱以外,还要戍守边关一年。鼓励举报,让举报的人能分到半数作为奖赏。
其二,大赦天下,抚慰民心。每当国家取得战事胜利或较大的庆典活动,或者天气情况不好之时,刘彻总会对一些人进行赦免,免除他们的牢狱之苦,允许老百姓大狂欢喝酒五天。
我们先说喝酒,有人问,就喝个酒至于吗?现在看来似乎不那么激动,但我们必须考虑当时的历史情况,官府担心老百姓聚众闹事,制定了一条法律,即三人聚众饮酒属于犯法行为。
喝酒就被抓,老百姓也压抑,家里边都有酿的酒,可惜一个人太寂寞,喝起来有啥感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狂欢喝酒,对老百姓而言是莫大的享受,对当权者而言,借此适当释放一下民众情绪也是可以的。
再说大赦天下。为什么要赦免?那些杀人抢劫的要是被赦免了岂不是祸害?刘彻又不傻,他的赦免都是定向的,主要针对在他继位以前参与经济犯罪以及犯罪行为较轻且带来危害较小的,还有就是服刑期间服兵役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犯人。
他知道简单的法律禁止与惩罚是不够的,法律是为了更好的约束与教化百姓,如果能靠着道德的力量完成,何必动粗呢?这就是当时赦免的文化背景,通过几次赦免,给了一些人重新做人的机会,也确实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我们的历史课本上记载,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喊出口号“罢拙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形容其实并不准确。汉武帝这个人兼包并蓄,对于各个学派都取其所长,从我们前文的叙述也能感受到,汉武帝会用法的形式来约束人,因此用“外儒内法”能合适一点。
作为一个皇帝,能处理好与皇亲国戚,与官员,与百姓的关系,已经算得上是一位贤君了。汉武帝的武功也是值得一提的,在匈奴长期骚扰下,他不再纵容,而是派出大军征伐,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通过他的智慧与胸襟,终于将汉朝推向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