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人生格局的修炼散文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2019-01-14  本文已影响45人  刘法欣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原文】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

民 之 难 治 , 以 其 智 多 。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大意解读】

古 之 善 为 道 者 , 非 以 明 民 , 将 以 愚 之 。民 之 难 治 ,以 其 智 多 。

        自古以来善于用道修养身心的人,不是让自己聪明,而是让自己朴实。自己身心难以调服,就是因为智虑太多。

故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贼 ﹔ 不 以 智 治 国 , 国 之 福 。

        所以,用智巧修养身心,是身心的蟊贼,不用智巧修养身心,是身心的福分。

知 此 两 者 亦 稽 式 。常 知 稽 式 , 是 谓 「 玄 德 」 。

        知道用智修和不用智修都是修炼形式,恒常了知这两种修炼形式,就叫做“玄德”。

「 玄 德 」 深 矣 , 远 矣 , 与 物 反 矣 , 然 后 乃 至 大 顺 。

        “玄德”即恒常觉知这两种修炼形式的功夫深厚了,长远了,从万物表相返回来了,然后就能达到像天地自然那样随顺万物了。

【读后略议】

        治国治民的话题,于我辈说起来无疑就是妄想妄议,所以就把话题扯到了自己略有些微心得的治身治心。好在道家也有气脉是民,身体是国的说法,如此说,即使跑题,离题也不会太远。

        用智与不用智去修炼身心,都是有为中的事,而用智修比不上不用智修,不用智修比不上彻底无为,不修。

        说到底,道,不是修出来的,因为它是本然的存在。但是,具体到个体的人,要认识它、成为它、运用它,需要有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常知稽式”———恒常觉知用智和不用智这两个形式、方法、念头,哪个来了觉知哪个,如此做下来,就会从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中脱离出来,返本归真。

      至此,无为而无不为,彻底随顺缘分了,就是“大顺”。

品味《道德经》之六十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