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5分钟,理性2小时
商业社会有着客观运行的规律,需要人们理性行事。我们也往往倾向于认为自己是理性人。但是人类进入商业文明时代区区不过几百年,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原始基因,即那些非理性的“直觉”却时时左右着我们的思考与行动。所以,我们可以轻易地在现实中看到种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有许多就是我们自己一直掉得坑。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类这种非理性可以被预测和把握。因此,学会驾驭非理性,才是理性的开始。这里,向你介绍5种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希望能够帮助你“充电5分钟,理性2小时”。
1、结果偏见
“以成败论英雄”这句俗语,可以说比较形象地概括了什么是结果偏见——当一个人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将他的一切奉为宗旨。例如,华为公司管理受到追捧那一阵儿,媒体报道“任正非在食堂排队吃饭、一切从简”,于是人们就认为华为的成功时因为企业领导人个人生活的朴实作风。但是出门右转一看,阿里马云,又是保镖又是车队,也没有阻挡阿里巴巴成为一家优秀的企业。
结果偏见,是人们经常会掉入的思维误区。因为人们偏向于简单思考方式,当“眼见为实”看到某一时或某一次成功后,就会依据这个结果产生偏见,而不是去分析推演得到结果的原因。为此,比较有效地方法是——在归纳以后,进一步进行推演。当有人总结出,Z的成功是由于A、B、C、D因素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演,这些个因素是否就能推导出Z,并且是可重复性推导的。想想看:这个结果,真的是这么一个原因吗?这个原因的适用性如何?这个原因,会不会恰恰是宝玉上的瑕疵?
2、适应性偏见
“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就是人们的适应性偏见行为。不论是好的或是坏的状态,久了以后,人们都会适应。想想看,你曾经心仪的某样东西, 在得到以后那股新鲜劲儿维持了多久,所以人们才会感慨“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商业世界里,为了破除消费者的适应性偏见,商家们可是变着法地制造新鲜劲。主要方法有:阶段性给予,如各种节庆活动的优惠;提供变化刺激,如每月上新;制造比较来带来幸福感,如购买金额前3名赠送超级大礼等。
在生活中,洞见这种适应性偏见,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来为日常生活增添色彩,让自己更幸福一点。例如,阶段性地安排一次全家出游,换个环境就有了不同的轨迹和新鲜感。在生活中,加入一些仪式性的事物,如换一套精致的餐具来盛菜,以提供变化刺激。但是,在运用制造比较时,就需要谨慎一些。一不小心,选择错了比较对象,那直接就可造成“一万点伤害”了,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3、鸡蛋理论
“自家的孩子,越看越喜欢”。这种现象,说的就是人们行为的“鸡蛋理论”:当人们对某一个事物付出劳动和情感后,会明显高估这个事物的价值。现在DIY的火爆,背后就是鸡蛋理论的原理,让人们参与到商品制造过程中,并为之付出劳动。
这个理论不仅可以运用在商业经营上,也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发挥作用。例如,你想要谁喜欢你,那就让他帮你一个小忙吧。当他付出了心力,自然会给你“加持”一道光环。想要顺利地通过项目方案,那从一开始就让老板参与进来,你的设计,但是却似他的方案,想要不通过都很难。
4、概率偏见
我们心中对事物的发生,有一个直觉数值,那就是我们的心理概率。而这个心理概率却时常和真实的客观概率相差很大。比如,在赌桌上,某人几次或者十几次连续赌赢,他就会倾向于认为自己手气很好,继续下去会赢得盆钵满贯。实际上,客观概率,如果是扔硬币定输赢的话,每一次赢的概念都是50%。并不会因为前面赢了多少次,就改变了下一次赢的概念。
这种概念偏见,通常来自于人们的“以偏概全”、“眼见为实”和“先入为主”。想要克服概率偏见,就要储备相关的概率学知识,并且遇事多想想,扩大样本以后是怎样的?这个是大概率会发生的吗?真实的数据是我所感受这样吗?克服概率偏见,让你离真实世界又近了一步。
5、凡勃伦效应
“只买最贵,不买最对”,说的就是凡勃伦效应:人们消费某一商品时,往往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感受,而是更在意心理感受。当一件物品,能够带给消费者炫耀的资本时,这个物品属性就变为了越贵越好。之前有一个“拍照装Bility教程”,十分形象地解读了凡勃伦效应。人们在朋友圈发照片,要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图片亮点的线索。例如,在车内自拍,不能直接让人看出是在豪车内,而是要在照片不起眼的角落,留下这辆跑车钥匙结构的独特身影。凡勃伦效应,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奢侈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人们为什么总会犯愚蠢的错误,做出匪夷所思的选择。这里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几个在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还有更多的如“羊群效应”、“免费的诱惑”、“期望效应”等等,就要由你去“自行充电”了。
客观世界,除了感性认知,我们还需要理性观察,带来更多智趣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