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2018-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anje824

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

不曾料想,2018年我们读书小组从小几十本书单里票选最高的居然是这么一本书----《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第一反应其实是觉得惊掉了下巴,虽然我自己也为其投票分数甚高…

投票给这本书高分,是因为我一直都觉得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有待加强,记得1分钟即兴演讲,总能在下台后有无数后悔的心里活动,”哎呀,那故事怎么能那么讲呢,重点不明确,一盘流水账“,”哎呀,那个话明明应该用对话的,怎么就没法第一时间想到呢“...如此云云。而我也深信,讲故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魅力,它甚至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技能,它能让你的生活变的有趣,能帮助你的职业或事业,甚至能为国家谋福祉。

也许有人觉得我这话未免有点夸大或者耸人听闻了,但是如果你能想想创业的路演,各种火热的电影IP,如:哈利波特,星球大战,我们国家申请2008奥运会时做的申述报告,或者身边某个特别有趣的人,你会发现我所言不虚。

如何讲个好故事

也许你会说,这本书明显一看标题就是个写新闻特稿的人写的,我们又不是做新闻报道的,看来何用?NONONO,所谓融会贯通,必然是能学到些什么的。

挑一些印象深刻的来简单说说

1.在讲故事时,数字很多时候是个灾难

看到这个,一定有人要跟我争执,数字是最准确的东西,能给人直观印象,怎么能说是灾难呢。我举几个我看书时候想到的例子。

case1:我记得我曾有个香港的同学,他在帝都读书时候,租了个快200平的房子(注意,这里我用了个数字给大家对比感受),我们都很纳闷为什么,他解释说,他小时候和父母还有姐姐妹妹住在一个只有14平方的房子里(他说完这话的时候,我们所有人只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接着,他立马补充了一句,我们都是双人高低床,除去床以外,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所有人起床时候没法同时在屋子里走动,因为只有一条非常窄的过道,必须一个一个起身经过。(他说完这话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说,啊,这么惨啊)

瞧,他的那些补充说明,立马让14平方这个数字变得鲜活和能理解起来。我们很多人是无法对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有感受的,数字只能对比倍数,但太过于抽象。试想想,前面我说快200平的房子的时候,你内心有深刻感受么?你最多觉得,很大啊,10几倍的大小了。但是如果我换个说法,他在帝都租的房子大到有一次开party,我们全班二十几号同学都住在他家,而且还没人觉得拥挤。你是否就觉得有更多的感受了?这时候,这个数值是200还是150其实完全不重要了。

case2:假设我们要描写一个企业工人下岗的状况,如果精确起见,可能会说86%的人都下岗了,但是这样却远不如,10个职工里9个都被迫离开了工厂要来的更能打动人。

所以,这就告诉了我们在讲故事时,要明白所有的描述都必须要有目的性,数字再精确,也是为了主旨服务的,可以想象一下,十行文章里如果每行都有至少一个阿拉伯数字是多么让人觉得乏味的一件事。恐怕,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们早都愤而弃文了。

2.会讲故事的人,大多是个很好的灵感记录者或者生活观察者

很多人,一定会说,平时一天上班累的要死,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搜集什么故事素材。那我只能说,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的“无心人”。再普通的一个人,身边每天也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故事”,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我们去陈述一个观点的最好故事素材。

3.对同一个素材,多联系联想不同的角度(可以是主旨,也可以是原因等等)

其实报纸上的很多评论,极可能都是针对同一个素材,这个时候,谁更能博得眼球呢?往往就在于看问题的角度,看问题的深度,以及引申的联想。你可以想想,最近两会召开,铺天盖地的评论报道,为啥就其中那么一两篇你觉得写的好,其他大多都so so?新闻热点大多都是同一事件,为啥就那么几家报道你总是觉得写的不错,而其他大多乏善可陈?

4.强有力的开头是吸引读者看下去或者听众听下去的一个利器,不要轻易放弃

试想一下,当我们觉得一个人不错时,是不是往往先看看外表是否干净整洁,听他说的前几句话是否语言得体思路清晰。这跟讲一个故事其实是类似的,都是一个第一印象的问题。如果你在前几句话的开头阶段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你至少多赢得了对方接下来几分钟的兴趣来听你讲故事的主体部分。一个糟糕的开头,往往会让人兴致索然,然后走神,主体好不好也就难以凸显了。

5.想说的再多,也要简洁有力

故事中往往有历史、范围、原因、影响、反作用、趋势等等,不要妄想在一个故事中,什么都面面俱到,除非是写一本书,你才有这样的篇幅和时间,生活里留给你讲一个故事的时间,通常都不会超过3分钟。如何利用好这3分钟,至关重要。

最后,愿你好看的皮囊里装着个有趣的灵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