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台北有多美?一组老照片找回失落的清爽街景,简直就像到了

2016-11-23  本文已影响629人  c461f5b27a90

1978年,顶好忠孝商圈。(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现在的台北和30年前相比,有变得比较好吗?蒐藏许多老照片的知名製作人张哲生,多年前开始在脸书发出一系列台北老照片,原来过往的街道是如此整洁、迷人,让许多网友纷纷在各张照片下留言「好怀念」,也分享自己对于台北的种种回忆。

看看这些照片,中华商场、车掌小姐、波菲尔、哈帝汉堡、横越市区的平交道与火车,那单纯美好的年代,似乎又回来了……

下面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在1980年代左右,这时的忠孝东路看起来整洁清爽,几乎让人认不出来。虽然路上仍有车子行驶,但一旁的大楼没有过多的招牌,体积巨大、争议不断的「大巨蛋」也还没出现,3楼以上的外牆乾淨整齐;反观现今的台湾,花花绿绿的招牌、坑坑巴巴的道路,随处可见。

1982年,忠孝东路四段。(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下图为台北的转运中心,当时的台北车站四周都是低矮房子,没有高楼大厦的围绕,景观非常单纯,许多老一辈的网友看到都直呼「好纯朴,好怀念!」

1980年,第三代台北车站。(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这时汽车已经趋于普及,且与今日被暱称为「小黄」的计程车不同。下面这张照片见证了,当时的计程车颜色之多,蓝色、红色、绿色、橘色,各种颜色的计程车与老式造型的公车在路上奔驰,是个色彩缤纷却不紊乱的年代。

1979年,清爽的忠孝西路。(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那时的公车不只外观可爱,车内还有著今日已不复见、从前台湾最姣好的记忆:车掌小姐。当年多少少女想成为风光的车掌小姐,但在1990年代后期,因人力成本过高,这份职业终究走入历史。现在的公车,少了车掌小姐的美丽身影、少了用拉的下车铃,只剩大量手指不停滑动的低头族。

1970年,车掌小姐。(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下图时代稍早,摄于1978年,240公车行驶在内湖的街道中,此时的内湖没有过多发展,少少的商家、没什麽车的街景,就像农村般纯朴可爱,与现在繁华的样子极为不同。「内湖应该是20年内台北市变化最大的行政区!」网友纷纷感叹,我们回不去了。

1978年,内湖。(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下面两张照片,一张是1970年的中山北路口,警察得站在正中间指挥,让学生安全上下学。而1989年,这时路面上仍有铁路,不时会有火车穿越街道,火车的行驶声,与平交道栅栏的提醒声,是当时台湾人民生活的一部份。

1970年,大同大学学生。(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1989年,火车中华路与洛阳街口的平交道。(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下面这张1986年的照片,台大校园的椰林大道乍看似乎没什麽大改变,但再仔细一看,那时台大新总图书馆还未开工,后方山脉绵延、天空如此宽广,不少校友都表示「这才是记忆中的母校。」而随著图书馆大楼启用,当时纯朴景色已走入历史。

1986年,台大。(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那年代很简单,却也有繁华的一面,东区有著最热门的顶瓜瓜、做头髮必去的波菲尔,西门钉则是规划简单却不乏味,牆上贴著缤纷的手绘电影海报与广告,与今日的电子看板形成强烈对比。无奈当时红极一时的中华商场与狮子林大楼,现在也是一个拆除,一个没落了……

1985年,台北市忠孝东路四段夜景。(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1978年,西门圆环。(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说到食物,当时速食产业纷纷进驻台湾,例如红极一时的哈蒂汉堡。虽然短短5年就撤出台湾,仍是许多大人们无法抹去的记忆。下面这张照片裡,张哲生将原本哈蒂汉堡的旧址模样与新景融合,成为货真价实的「时光穿越」。

1986年,哈帝汉堡南京店。(图/製作人张哲生提供)

如张哲生的相簿叙述:「你曾经走过、你听人说过、你不曾看过的旧时台北。」这些都是我们的土地记忆、用底片记录下来的。30年来台北的改变是好亦或是坏,都将成为历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存与传承,让更多人看见我们曾拥有的美好年代。

本文系作者网络整理。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