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20-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谈西_

    先读课文,文言文一定要在读课文中把握语感,体会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是如何证明这个观点的呢?先列举几个名人的例子,说明他们虽然出身卑微贫贱,历经磨难,但是最后都有所成就,这样就作证了自己的观点:生于忧患。所谓“生”,不仅仅是生存,或者生活,而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生就要有勃勃的生机,呈现出盛放的状态。这里其实就是指有所成就,成为人才。

      为什么他们会成功呢?接下来是道理论证。因为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下达给这样的人,就一定会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这样的苦难有什么好处呢?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所以,这一大段道理论证其实在讲一个道理:想要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历磨难。而且各个方面的磨难都要能够承受,能承受思想的煎熬,能承受生活的苦难,能承受行动的失败。只有经过磨难,能力才能有所增加。

      最后一段,运用对比论证,对有磨难和没有磨难的两种不同结果进行论述。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错误;只有内心有困惑,经历思而不得的痛苦过程,然后才能奋起。就像一个人发展的瓶颈期,突破了这个瓶颈期,才能够达到新的高度,最终有所作为。磨难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那么没有磨难,对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个国家很快就会灭亡了。因为一个国家内没有能干的大臣,在外没有能够对它产生威胁的力量,那么很快这个国家就会灭亡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