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行散记》内容提要

1《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就像读古画。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怎么也抹不去,还有那黄色公共汽车,那客栈,那河街,那吊脚楼,那河埠头,那船,那冬天的背景,以及那13年的友情。轻轻勾勒,淡淡描摩,看不出什么路数,什么章法,但就是丝丝入画。甚至连那朋友冬天里呵出的气息仿佛都能捕捉得到。
2《桃源与沅州》则从《桃花源记》和读书人寻桃源洞切入,然后娓娓叙述桃源城里的风雅轶事,嫖客的风流和妓女的辛酸,烟草贸易和各地五花八门的特产,寂寞的船客和鄙野的船夫,沅水上的漂泊和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门上的血迹和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上岸的客人自去寻客栈,水手则顺便去寻快乐。一幅恬淡幽远的湘西风情画。
3《鸭窠围的夜》写夜色,写夜声,写夜店里和夜船上的人,让人想到西伯利亚的夜,遥远而模糊。
4《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写乘船去辰州三十里水路的一些见闻和感触。那年近八旬锱铢必较的老纤手,那跃入水中系缆的情景,那数钱时的神气,那活脱脱一副托尔斯泰的神貌;那宽脸大身材头包青布的青年苗人验关员听到乡音后的热情和谦卑;那五年来行踪不明的虎雏再次出现在眼前的情景:每一幕都如在目前。
5《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里那贪恋着香粉和暖被的牛保,那吊脚楼人家窗口鬓发散乱的年轻妇人,那骂骂咧咧野话连篇的水手,还有那打扮得像个观音的夭夭,也总是让人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还有那个梦幻般的场景:“岸上吊脚楼前枯树边,正有两个妇人,穿了毛蓝布衣裳,不知商量些甚么,幽幽的说着话。这里雪已极少,山头皆裸露作深棕色,远山则为深紫色。地方静得很,河边无一只船,无一个人,无一堆柴。不知河边哪一个大石后面,有人正在捶捣衣服,一下一下的捣。对河也有人说话,却看不清楚人在何处。”默想一下,唐诗里是不是也有似曾相识的意境,比如崔颢的《长干行》,比如卢纶的《晚次鄂州》,比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6《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的就是给作者划船的三位水手,老的五十三,船龄三十七年;壮的三十一,船龄五年,却有五年兵龄和十一个月的土匪经历;小的十五六,那只会傻笑或说几句狠话可怜儿。别看他们平时骂骂咧咧,关键时刻却还是会互相温暖着,他们那朴实的一面感动着作者和我们读者。那给人温暖和感动的橘子不就是明证,
7《箱子岩》里那在寒风中缩颈敛手修补渔网的几个老渔婆,那脸上刻着兵油子的油气与骄气跛脚年轻人,也是历历如画;历历如画的还有,“黄昏已逐渐腐蚀了山峦与树石轮廓,占领了屋角隅。我独自坐在一家小饭铺柴火边烤火。我默默的望着那个火光煜煜的枯树根,在我脚边很快乐的燃着,爆炸出轻微的声音。”有没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味道。
8《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以异常冷静的笔调写一个占山为王的矿工与官军的较量,一把菜刀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然后驱逐官军占领山城,与官军对峙长达三个月之久。最后是被五个青年教导团学兵设计诱捕。七年前他在废弃的煤井边刀劈哨兵,夺枪起家;七年后他把押解他的五个青年骗到这个废井边上,然后挣脱束缚纵身投入深不可测的废井。
9《老伴》跨度十七年,写一个补充兵与一个绒线铺女孩的爱情传奇故事。十七年前十三名补充兵中的赵姓少年发誓将来作了副官,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做媳妇。于是他一次又一次去那绒线铺买白棉线草鞋带子,可是他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十七年后“我”重回故地,发现那女孩还是那女孩,只是发辫上多了一绺白绒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那女孩的父亲正是当年那位发誓要做副官的少年,只是眼前这个鸦片鬼已经认不得“我”了。可见十七年前那个女孩后来真的成了少年的“俘虏”,随后就成了现在这个女孩的母亲,至于再后来她是怎么死的,不得而知。更没想到后来她自己又成了《边城》里面那个翠翠的原型。
10《虎雏再遇记》中的虎雏原是边陬僻壤一个小豹子一般的乡下孩子。他不主动招惹人家,一旦受到别人欺侮他便睚眦必报。几次致人死地却能轻易脱身,逍遥法外。真是人如其名。
11《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写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在乱世中的沉浮,故事背后的历史风云尤为波谲云诡。
12.1922年,弱冠少年沈从文弃武从文离开湘西,成为当今北漂一族的祖师爷。然后怯生生地朝北京大学门里张望,然后怯生生地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林徽因的文学沙龙,然后怯生生地走进了民国名媛张兆和的“围城”。十二年后,功成名就的沈从文重回湘西,于是有了这本《湘行散记》和随后的乡土文学奠基作《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