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情感勒索》分享

2020-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更好的郝俊霞

《情感勒索》一书的封面写着: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终结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摆脱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让我们觉得:“我又失败了!”“我又半途而废了!”“为什么我总是没法表明自己的立场,也没法坚定自己的立场?”其实,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状况。我们会感觉受到挫折,会怨天尤人,我们放弃自己的梦想去取悦别人,却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能在情感上轻而易举地控制我们,让我们觉得挫败感油然而生?

在这类毫无胜算的情境中,我们面对的这些人都是非常有技巧的控制者。在一种让我们觉得备受呵护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为了达到目标,也常让我们倍感威胁。而且,即使最后未能逼我们就范,他们还是会让我们被罪恶感和自责压得喘不过气来。听起来好像这些人为了从我们身上获得想要的东西,已经挖好了洞等我们跳进去,但其实,有很多人对自己这种行为毫无自觉,有些人甚至看起来就是一副甜美可人或是可怜兮兮的样子,似乎一点威胁性都没有。

通常,这类控制者的地位会很特别——像是合伙人、父母、兄弟或是朋友——他们对我们生活的有力控制,已经让我们失去了成人应有的能力。我们生活中的其它部分可能非常成功,但只要一面对这些人,我们就会感觉困惑和无力。就像孙悟空被困在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我们也遇到了相同的困境。

在两性关系中,我们把焦点放在另一半的需求上,却牺牲了自我需要,而且以为这样的让步都是为双方着想,自顾自地陶醉在看似安全的幻境中。

几乎在每段人际关系中,这类让人苦恼的互动情况都常常是造成双方摩擦的主要原因,但是很少有人能仔细分辨并了解它们。这种一方意欲掌控另一方的状况,常被理解为“沟通不良”。我们会告诉自己:“我靠感觉,而他则靠理智行动。”或是:“她只是想法和我不同罢了。”但事实上,摩擦的根源并不只是沟通方式不同,而是一方希望凡事都按自己的方式来,却因此牺牲了另一方的利益。这可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而已,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

作者苏珊把这种互相较劲的力量拉锯及其导致的种种令人困扰的行为称为“情感勒索”。

何为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形式。它更能深切击中我们内心地要害。

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对方是想要跟我们拼个输赢,还是真想解决问题呢?以下要点将帮助我们明确对方行为中潜藏的意图与目标,进而发现情感勒索的存在。

如果对方真想以公平、互惠的方式解决冲突,他们会有以下行动。

开诚布公地讨论彼此的冲突点;知道你的感受和考虑;找出你不答应他们要求的原因;不推卸自己在造成冲突过程中的责任。

如果对方的目标是要迫使你屈服,他们会有以下行为。

试图掌控你;不理会你的抗议;坚持他们在性格动机上绝对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当你发现对方只求一己之需而完全忽略你的时候,就已经面临情感勒索的窘境了。

我们其实具备变通的能力,却浑然不觉。每一天,我们都会非常轻松、自然地在许多事情上妥协:到哪家餐厅吃饭,去看哪部电影,客厅要刷成什么颜色……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最后的结果都不是非常重要,而且通常也都会取决于有强烈偏好的人。过程中或许有些意见相左或是强人所难之处,但是施与受的平等和公正还是存在的。即使有些小小的不快,我们仍然愿意妥协,而且这对自我和活力丝毫不构成影响。同时,我们也希望别人有时候也能按我们的需求去做。当我们不愿再妥协后,情况就变得有些僵了。我们再也不愿意被迫做出改变,或者遵循那些看起来并不适用的规则,而决定要坚持己见。

勒索的四种形态

“如果你真的爱我……”

“别离开我,不然我会……”

“你是唯一能帮我的人……”

“我可以让事情变得简单,只要你……”

在所有勒索言语中,把要求搬上台面绝对是一项必备要素。但是,每一种勒索情况不尽相同,这些看似相同的行为其实还可以分成四种类型:“施暴者”“自虐者”“悲情者”“引诱者”

施暴者有“积极施暴者”和“消极施暴者”,不管是哪一种,施暴者追求的是一边倒的关系,“不听我的话就滚”是他们的座右铭。

积极施暴者:“如果你回去工作,我们就一刀两断。”

“如果你要跟我离婚,你就再也别想见孩子了。”

“如果你不能加班,就别想升职。”

以上这些话的杀伤力都非常大,这种威胁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什么人能把事业成功的大人变成小孩?是“父母”,即使在孩子离家很久之后,父母仍然保有对孩子的控制权,他们会觉得自己应该帮孩子决定该和谁结婚,如何抚养子女,住在哪里,要怎么过。

施暴者所施加的压力是非常巨大的。

消极施暴者从不用言语表达感受,但却让人很难忍受。

当情感勒索的影响逐渐扩大时,不顺从施暴者的人将迎来悲惨的结局:遭到遗弃、情感上断绝往来、金钱或其他资源被掐断,或是被怒目相向。还有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当勒索逐渐转变成恐吓,并由对方掌控全局时,情感勒索就转变为情绪虐待了。

自虐者会警告我们,如果不照着要求去做,他们会非常沮丧,甚至无法活下去;他们会做出一些举动,把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甚或伤害自己。

自虐者常极度渴望依赖,常会黏着身边的人,而让他们主宰自己的生活是很麻烦的。他们一旦转而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就会把之前所有惹麻烦的举动全归咎于你。自虐者会把对方视作成年人,而把自己当成小孩。如果你自认为保护他们是你的责任,无疑是给了他们一个完全控制你的好机会。

悲情者在不顺心时,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要求对方完全顺从他的心意,他们不会威胁伤害任何人,相反,他们会暗示我们如果不照做,他们将受苦,错就全在你了。他们表明看来好像很脆弱,事实上,他们是一种沉默的暴君。

引诱者是四种情感勒索者中最不易被发觉的。他们会先对我们发出正面信息,并允诺一切关于爱、钱财或事业升迁的要求,然后告诉我们,如果不顺从他们的要求,我们就什么也拿不到。尽管如此,他们提供的报酬实在太诱人了,于是,即使达成目标的机会微乎其微,我们还是会越挫越勇地向前迈进。直到最后,我们才会猛然发现,他们不过是在勒索我们。

情感勒索就像一阵迷雾,让真正的状况模糊不清。只要一遇到情感勒索,我们就会陷入情绪反应的泥潭,变得十分缺乏决断力,更别提仔细思考及回应情感勒索者的所作所为了。

情感勒索会给受害者留下三种感觉“恐惧感”“责任感”及“罪恶感”,这三种情绪会让人无处可逃,无所适从,并感到沉重的负担。

会操纵我们的生活,瓦解我们的洞察力,扭曲我们的个人生活经历,钝化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

情感勒索者通常会拿另一个人做完美的标准,与他们相比,而让受害者浑身缺点。

刚开始,我们会十分坚持自己的需求,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拒绝情感勒索者,但渐渐地,情感勒索者会模糊我们的视线,还会让我们相信,其实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最终,让我们任其宰割。

情感勒索者根本无法容忍挫折的出现,会将他人的拒绝小题大做,深信唯有使出强硬手段,才会有人重视他们的需求。他们经常通过一些小技巧取得优势,却对双方关系造成了不可弥补的裂痕。情感勒索者不但会向受害者提出要求,还会贬低受害者,而且为了强调他们所作所为的正当性,情感勒索者会批评我们的人格、质疑我们的动机。甚至当威胁手段比起针对我们更损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时,他们还会因此激发我们的罪恶感,让我们乖乖就范。

情感勒索者急于抓住自己的所有物,因此失去了看清自己行为后果的逻辑和洞察力,他们对他人的虐待其实是在将对方推远。

就像父母总认为处罚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格一样,情感勒索者也相信他们的处罚手段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所以,即使伤害了最关心的人,他们也不会有罪恶感或后悔,相反还会颇为自豪。他们认为,他们正在帮我们改善自己。

许多离婚的情感勒索者都会拿孩子当武器,以和对方保持情感上的联系,利用孩子做武器可以说是情感勒索中历史最悠久也最残酷的方法之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最高的。会把曾经最亲密的人禁锢在一场可怕的战争中,双方都是输家。

情感勒索不是独角戏,如果没有另一方的主动参与,情感勒索是无法发挥作用的。

为什么有些人无论有多聪明、多理智,就是无法抗拒他人的情感勒索,答案就在于我们的“情绪键”,也就是人体内促使情绪形成的神经束。每一个情绪键都像电池一样,隐藏着丰富的情绪,例如愤恨、罪恶感、不安感和脆弱等。它们是我们的软肋,是由我们基本的性格气质和幼年时的经历共同形成的。如果仔细观察的话,每一个情绪键都能鲜明地体现我们人生中的层次,比如别人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我们内心深处如何看待自己,甚至过往经验如何对自我造成影响。

长期以来,情绪键一直左右着我们的情绪,使许多人的生活都绕着它打转。我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但这种回避态度却在无形中揭露了我们隐藏的自我。因此当我们小心翼翼地绕开情绪键时,我们也在将我们的这些弱点暴露无遗,那些熟悉我们的人会清楚地看到这一切。这就是情感勒索者在遭到拒绝时,会利用他们对我们的全部认知来保证他们的要求得到满足,使我们受到控制。

情感勒索需要训练和实践的,但又是谁在提供机会呢?是你,除了你,又有谁能清楚、精准地告诉情感勒索者:这些手段对我有用,就是这些压力让我不得不妥协,就是这些仿佛为我量身定做的工具会戳疼我最脆弱的部分。

你或许不觉得自己帮情感勒索者做过什么训练,事实上,他们能从我们对他们提供的测试的反应中找到些许线索。

比如当你面对情感勒索者施加的压力时,你会:道歉、试图跟对方讲道理、争吵、哭泣、哀求、改变或取消重要计划或约会、提出让步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投降。这些都是在为情感勒索铺路,每一天,我们都在用行动告诉别人,我们希望或不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不想正视什么事,会对什么事持放任态度。就这样,让情感勒索缓慢发展壮大起来。情感勒索者会观察我们容忍的限度,以此来决定他们行为的强度。

我们经常因为担心他人的反应而不敢做那些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事,自我设限,通过臆想中的负面结果给自己施压,阻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自己给自己制造迷雾,这就是自我勒索。

情感勒索会夺走我们非常珍贵的一项资产——自我完整性,自我完整性反应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是我们用以辨别是非的中枢。尊重与保护自我完整性并不容易,情感勒索者会用混乱和吵闹的手段让我们顾不上自己内心的原则,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真正的需求,只有在又一次妥协后才会醒悟。

情感勒索经常让人陷入突如其来、有苦说不出的窘境却又无法通过宣泄气愤,大部分受害者都压抑那些不快的感受,从而出现抑郁、焦虑、暴饮暴食、头痛一系列生理和情绪表现。

当情感勒索的力量剧烈压迫我们,导致我们内心强烈的情感激荡,我们就会认为自己“快疯了”。

我们都知道向情感勒索退让或屈服,等于放弃了自我完整性,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一点,在安抚情感勒索者或是避免冲突的同时,我们也牺牲了我们关心的其他人。在要求关心的两个人之间做出痛苦抉择,从而加深我们本已深重的罪恶感和自责。

在了解了情感勒索的原因和方式,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事是行动,以一种更具自尊、更有效而且更有力的技巧去回应。

第一步:在思考如何与情感勒索者相处之前,必须先让自己做出一些改变。

在你和情感勒索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之际,写封信向对方表达你的观点是一种安全的做法。这样你既不用担心自己因为太过紧张而忘了想说的话,也能确保自己不偏离重点。把写信当成在压力下展现优雅的途径吧。

当情感勒索发生在工作场合,尤其牵扯到上司时,问题看来就不太好解决了。“恶魔般的上司”已经成为员工的噩梦,更糟糕的是这种关系中存在严重的权利失衡。我们内心很清楚,情感勒索者掌控着我们的生计,我们只会向付薪水的人缴械投降。使得纵容情况不断升级,最终我们只能选择离开。

如果你的经验告诉你,一旦你试图反抗或劝说老板,将会导致一些令人不快的结果,只要你的身心健康尚未受到损害,你也可以选择暂时按兵不动。

如果你的老板是一名情感勒索者,喜欢感情用事,极端易怒或者一向对你态度鄙夷,你又该怎样找出与他共事的方式?虽然改变自己的个性似乎是唯一的方法,但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这样做,也做不到。我们知道自己得脱离目前的窘境,但如果我们银行里没有积蓄,而且目前也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根本不可能立刻潇洒走人。

因此,现在唯一的对策就是调整你的行为策略,而不是屈服或投降,这样,你的受害感和无助感将大幅减轻。“策略”指的是你选择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方案,而它也应该对你有利。

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以及运用幽默这四种策略是终结情感勒索最有效的方法。

在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绪和互动是十分复杂的,尤其在家庭中更是如此。需要我们如何去应对呢?就是非防御性沟通,当对方做出消极预测,并加以威胁时,要坚定立场,不受情绪勒索者描述的恐惧后果影响;对方辱骂你,给你贴标签或负面评价时,首先要改变的是回应方式,之后再把焦点放到心情上,记住目标;当对方诱导你解释和说明时,继续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目标上,而不是陷在无意义的争论中。

面对沉默的情感勒索者时,不要:期待他们会先采取行动解决冲突;追着他们请求回应;因为他们不高兴,就心甘情愿地接受责备,以让他们心情好些;允许他们转移话题;因为紧张与愤怒的气氛而退缩……

而要使用以下技巧:

记住,你正和那些觉得自己无力与软弱的人交涉,他们害怕你会伤害或抛弃他们;可以考虑写信;向他们保证,他们可以告诉你为什么生气,而你也会听他们说完,并且不会计较;运用技巧和外交手腕,向他们保证你既不会揭露他们的弱点,也不会和他们相互攻击;说些让他们安心的话;把关注点放在让你感到生气的话题上;告诉他们,你知道他们很生气,让他们明白你能做到什么地步……

化敌为友的策略:当情感勒索陷入僵局时,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以转移谈话方向,往往是很有效的一着。

条件交换策略:当你希望对方改变行为时,你也要改变自己——这种交换必然会按顺序发生。它会排除“改变的压力必须全落在一个人肩上”这种认知,相反,在条件交换中,没有付出就没有获得,没有人会是输家。

运用幽默策略:是一种有效工具,会帮你抒发对对方行为的感想。也会大幅减轻你的恐惧感。

只有我们采用这些策略勇敢地面对情感勒索者,我们才会成为一个更强韧、更健康的人。

最后,作者给到我们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消除让我们容易陷入情感勒索的痛苦与负面情绪。

面对旧感觉,做出新回应。也就是不去回顾过去导致脆弱情绪产生的经历,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变对这些经历的反应上。解除恐惧键、解除责任键、解除罪恶键,从自己的感觉开始,了解自己属于哪一种,只要按下对应的情绪键就好。

行为改变很难直接达成,更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尝试,奇迹是会发生的。

对自己好一点,注意倾听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一旦感到力不从心,不妨寻求心理帮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所有努力是值得的。你终将重塑完整的自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