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写作,爱生活!

《心理治疗基础》读书笔记十六(151--161)

2020-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王秀美心理咨询师

第八章  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概述

迄今为止,还不能结论性的证明,某些类型的心理治疗对某些类型的问题有独特的疗效。大量研究证明,各种不同的心理治疗都是有效的,且总体疗效没有显著差异。

现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技术流派林林总总,多达几百种。有些技术流派为了扩大自己市场份额,在宣传时夸大了自己的疗效。所以有些客户为了快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不惜投入大量的金钱,但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导致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这是不可取的。

所以,李老师,包括很多其他有大情怀的老师,比如岳晓东老师,黄冬梅老师等都在课堂上谆谆教导我们,心理咨询只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心理助人的方法有很多种,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心理治疗者如果严重的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将自我客观化(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不引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过去,那么他在工作中就难免不出问题。

一个人贵有自知之明,尤其是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缺点,才有可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在为人处世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造成的问题也不会太大太难解决。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既没有自知之明又不能换位思考。只能使问题固化,越发难以解决。

比如,明明打孩子不能解决孩子学习成绩差问题,而且孩子越大、越打越容易反抗。可是,作为家长还是固执地认为,只有打孩子才能解决问题,不打不成才,学习不好就是打的少,压根没有认真的思考过是什么造成了孩子学习成绩差?也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孩子学习成绩差都有什么原因。所以,慢慢的就造成孩子学习不好就打,越打,孩子学习越不好。

要求心理治疗家“完全健康”“一点毛病都没有”,等于取消心理治疗。因此,在每一次心理治疗时,要随时保持警觉,觉察到自己内心产生了什么反应。不恰当的内心反应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必须清楚地觉察到,从而防止它对治疗的干扰。

接触了心理,做了心理咨询师之后,才发现有一部分心理咨询师是因为自己有问题才开始接触心理,学习心理,做心理咨询师。其实我自己也是这样。在咨询中也发现,有人会认为,你看你还是咨询师呢,你自己都有夫妻关系问题,有亲子关系问题,你怎么给我做咨询?言外之意就是你自己都有问题,你凭什么给我咨询?背后的假设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没有问题的人才有资格做心理咨询师。

这个世界上有完全健康的人吗?有一点心理问题都没有的人吗?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心理咨询师是人,也不例外。如果真的只能找一个完全健康,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的人做咨询师,那么我们就不要做咨询。

我们不妨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并设法努力改进自己:

1,过去我有些什么心理冲突?是否留下了一碰就痛的伤疤?现在我还压抑着什么心理冲突?我有没有过分地使用某种防御机制的倾向?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家庭中,一定有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冲突,可大可小,有的可能影响很小,几天就消散了。有的可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多年。要善于思考,总结,这样是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只有不断深入了解自己,才有可能了解别人。也只有通过不断的深入了解自己,才能理解自己,从而理解别人。

2,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要我都满足了吗?如果没有,我就必须通过某种建设性的行为去求得满足。

我们每个人都有基本需求,有些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有些需求还没有被满足。如果没有,我们怎么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呢?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能在求助者身上满足自己的需求。

3,我是弗洛姆所说的占有型的人吗?占有型的人在心理治疗中容易急功近利,容易夸大自己的功劳和疗效,容易因治疗成功而沾沾自喜,这些都是不利于甚至有害与心理治疗的,甚至会妨碍进一步提高。

我觉得我是属于占有型的人。尤其在学习上,在咨询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我总想获得咨询成功,如果不成功,我会很难过,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会进行反思,争取下一次做的好一点。

4,我的心理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开放的和封闭的心理之分型是洛基奇提出来的。开放者感到周围世界和处境一般地是友好的,而封闭者常感到是威胁性的。

一个人的封闭性愈强,在心理治疗中遇到的困难遇到麻烦越多。

一个人愈是开放,愈是可能实现个人的潜能。开放性的四个特征:

1,有较深入的自知之明,较少防御性。

2,对自己、别人和周围处境容易接受。

3,对来自外面的信息输入有高度的选择性。

4,信息和能量输出的有效性高。

我觉得我大部分时间是属于开放型的,有的时候也是属于封闭型的。

马然认为,起作用的共同因素有六个:矫正性情绪体验;从事新的有效行为;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矫正性情绪体验

弗兰克提出了精神崩溃假说,是说,神经症和其他精神障碍病人求助于心理治疗时有一共同点,即他们感到沮丧,对自己的困境感到无能为力,各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各异,但都在努力帮助病人摆脱沮丧和无能为力感,心理冲突者的典型体验是,他感到无法应付自认应该能够处理的问题。

布鲁克认为,症状各异的病人有一个共同之点,他们的“重心”都不在自己身上,总是以某种方式放到放在别人身上。重心就是本书其他地方反复提到的依赖心理。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帮助病人形成他自己的“重心”,也就是了解和接受自己,自信和自我支配,觉察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目标去寻求满足。

在生活中确实能够见到这样的人,总是依赖别人。我过得不好都是因为你,如果不是你,我肯定过得比现在好,所以你得对我负责。你的生活为什么得让别人为你负责呢?你难道就不能过自己的生活吗?你也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活生生的人呀?你应该也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有自己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喜好,按着自己的喜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更好吗?对于一个存在“问题”的人,应该要让他意识、体验到这一部分。

一般地说,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焦虑水平、承受能力、理解和反思能力的不同做不同的处理,既照顾到病人目前的情绪,也要考虑到他深层的问题和将来比较彻底的解决。神经症性行为的特征是,行为使问题得到表面的或暂时的缓解,却给进一步和根本解决问题造成更大的困难。

每一个人的承受能力、焦虑水平、理解、反思能力都是不同的。要根据对方具体的状况具体的对待。比如如果一个人的焦虑水平比较高,承受能力比较低。在让对方体验情绪的时候,如果太急,对方就有可能hold不住,这对对方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咨询师也是挑战。如果对方承受能力比较强,而咨询师若小心翼翼的,那么对方可能也会觉得咨询师不够匹配。

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安慰、鼓励、简单浅显的解释和适当的保证等)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而深入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可以提高焦虑水平。这两种技术需灵活掌握,交替使用,使病人的焦虑控制在最佳水平。

在我的印象里有一件事情,遇到有一个朋友,他的亲人过世之后,他很难过,可是他觉得没有地方哭,在家不敢哭,在外边也不合适。我们两个在聊天的时候,说到难过之处,他呜咽的哭。那个时候总是劝着说,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想想都是些道理性的安慰,几乎没用。如果让他哭一哭,支持性可能就会更强。如果那个时候能够更专业一点,能够顺势利导的引导他去扩大不敢哭背后的动机目的,可能对他的支持就会更大更多。所以方法可以结合着用,不一定非得就用一种方法,有效就是最好的。

什么是最佳呢?病人既能够忍受而不致显著妨碍他的心理社会功能,又体验着一定的焦虑而使病人求治的动机(改变自我的动机)不致下降。

贝克提出的帮助病人检测自己焦虑水平的技术是有用的。

精神分析中最重要的治疗因素是治疗者给病人活力的品质。

从事新的有效行动

启发、鼓励和支持病人采取新的有效行动(所谓新,是过去未曾尝试过的;所谓有效,是指行动给需要带来满足,如友好关系的体验成就感等),可以是公开的和直截了当的,包含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是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

问题之所以发展成问题,一定是过去的某些行为无效。比如上文说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打。打了之后孩子学习成绩还是不好,只能说明打孩子这个行为解决不了孩子学习不好这个问题。如果想要改变孩子学习不好这个结果,一定得是换一些新的方法,对这个新的方法是不是有效?一定是不断尝试的结果。但是,继续沿用过去的方法肯定是无效的。

比如我们可以试着找一找原因,孩子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的学习成绩不好呢?是方法不对呢。还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呢?还是当下的学习内容对他来说是有难度的?还是因为亲子关系,孩子就是想跟家长对着干呢?换一个思路,换一种方法,也许就有效了呢?不试怎么知道呢?

贝克明确指出,他的认知治疗的“总体策略是言语性程序和行为矫正技术的混合”。

心理治疗必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个原则是很难反驳的。

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则W=D/B。许多病人看到了欲望与烦恼成正比的关系,企图用想开、看透压抑欲望。以达到无烦恼的境界,亲友也这样劝他们,实际上是办不到的。黑格尔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现实生活中,重要的是公式的另一面,即烦恼跟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成反比。

压抑欲望的人,欲望并不消失,反而对抗性的加强了。越压抑欲望,烦恼越甚,道理在此。

我想要的,你不给我买,我肯定不高兴。所以,如果你总是不给我买,还想让我不要不高兴,那肯定是办不到的。越不给我买,我越想要,得不到的越在蠢蠢欲动。那人家都在吃,让我尝尝不就行了吗?到底是什么味呀?我吃了,知道了,说不定压根不喜欢这个味道,以后就再也不要了呢,但是你不给我买,我总是惦记着,还因此讨厌你。

黑格尔写道:苦恼的意识就是那意识到自身是二元化的、分裂的、仅仅是矛盾着的东西。通俗的说,烦恼就是“应该”与欲望之间的心理冲突。

社会的要求使个人发展了相应的控制能力。

神经症病人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总以为直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欲是容易的和可以成功办到的。

神经症的要害,不在于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情欲,而在于病人不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病人的典型表现是,整天苦思冥想,为苦恼而苦恼,却很少采取有效行动。

这几天遇到一个小朋友,其实很早之前就遇到他了。他就属于那种想的多做的少,却因此而苦恼的人,他的苦恼来自于埋怨别人,埋怨父母,埋怨不为他付出。想要考名校,却不努力学习,总想着父母花上钱为他买名额。父母劝说,就跟父母干架,这样的梦想可能实现吗?其实上名校是所有人的梦想,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不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获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