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或者芭蕉一一

2020-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夏花_d043

上小学初中的年龄段,开始学写日记、作文,遇有雨之述说,必定有"泥泞"二字。

为了多占点稿纸格,还可能有电闪雷鸣、顷盆大雨、瓢泼大雨、风雨交加等等相随。这般饥不择食、囫囵吞枣的,叠床架屋的套路词,才有可能达到老师要求的500字。

不过记忆里,小时候的雨特别的多,特别的大,常常成收麦季节和秋收时大人们的埋怨。乡村的路自是不由分说的泥泞,尤其上学的路,不管是穿没穿防泥泞的胶鞋、雨鞋,回到家,无一例外的"筚路蓝缕"效果,被大人一回回骂。更无论穿不起胶鞋雨鞋的布鞋学生,里里外外一个形容:泥泞人生路。


现今的雨,大多是跟着天气预报来的。所以无论怎样,都是早有预料的,便不惊不悸。而且小雨居多,偶尔的中雨,被城里的汽车,雨伞遮挡得差不多了。就苦了尚存有赏雨情趣的闲暇之人。

而这几天,眼前的雨,却似乎是自南方来的走穴的艺人。川派变脸的,昆山小调的,无锡阿炳的,黔东南的,徽班进京的,一场一场,一波一波,各种味道都来一段,硬是听混了,隔着一层窗玻璃,只觉得热闹罢了。

但是,雨,不打芭蕉。因为北方少有芭蕉。


芭蕉,属南方的物种,就常常作为孤独、忧怨,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的托词,被产地的人随手一用。

旧时的江南,有丝竹乐《雨打芭蕉》以表凄凉之音。更有李清照的“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之《添字丑奴儿》。把对赵明城的感伤、愁怨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着芭蕉作怨悱,最无辜的当然是无辜的芭蕉了。

以及,吴文英的《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了,还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能不更一层凄恻?

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也别有滋味:  “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差于他的《虞美人,听雨》。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就好点,添上了田园味道。

就这样,雨,虽可入诗,却总觉得雨落下来,又传给耳鼓,更恰似宋时的词,一抑一顿,一密一疏,一紧一慢。才有雨霖的铃,声声慢的清(照),哪怕是卜算子的响动,和弦的菩萨蛮、青玉案,总都是“小重山里忆秦娥。"了。


婉约的雨夜,又一夜,专敲无眠人的辗转,辗转里的流年,欲要流出的,又是谁的如慕如怨一场?

城市化的乡村之后,确是少见了昔时的"泥泞"。即便有了些童年之泥泞,怕也大都"泥泞"在手机里的游戏里了。无关于鞋。

芭蕉也是,北方的雨虽无芭蕉可打,却不吝忧怨、离愁,尤其是寂寞,以及窗前站立,一或伞下的寂寞之人,总逃不出雨的阴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