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思考(四十四)聊聊创业&赚钱 5—想赚多少钱?
接上一篇:
那么还有第二个问题呢,想赚多少钱?
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同类产品或者某个领域,必须有人做,而且要做的成功。而他入的就是红海市场,红海的不要再红海了,但他又做的很low。(这个看来还要写一篇)
平心而论,当时对2还有自己的理解,对3是直接略过的,因为一个创业小白想在红海市场赚那么多钱,我认为只是运气好而已,占了当时流量红利的便宜。
而且第2点的理解也跟他不一致,记得当初我是这么问的:
你想赚多少钱,就能赚到吗?我倒是想赚所有想减肥人的钱,叫叫就有了呀。比如,第一年想赚100万,那么流量在哪里?渠道在哪里?不是反过来的吗?有了准确的渠道流量,才能大致评估出来,怎么能凭空想象呢?
他笑着说,敏芊老师,你自己琢磨琢磨吧。
说实在的,那次跟「莫名自信」的聊天,说印象深刻,不准确,应该说在我潜意识里留了个印记。
这次重刷<三体>,书中有个比喻,特别能说明这种情况,先让我感叹一下,这书真的是绝了。
记得上中学时,老师曾告诉过一个语文考试的经验:先看卷子最后的作文题,然后再按顺序答卷,这样在答卷过程中,会下意识地思考作文题,很像电脑中后台执行的程序。
罗辑(三体第二部的主角)现在知道,其实从成为面壁者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思考,而且从未停止过,只是整个过程是下意识的,自己没有感觉到。
因此当罗辑开始思考时,惊奇地发现自己的思绪已到了中途。
当我2014年在调研了三个月后,决定投资入股LJH公司时,同样,我虽然抵触「莫名自信」的赚钱逻辑,但却发现自己的思考已到了中途——
第2个问题已经想明白了,第3个还在路上。
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惯性是——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做成某件事?或者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赚到钱?
但查理·芒格有句经典名言: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
所以,这个思维模式应该改成:这件事如果成了,那将是一个什么样子?它会呈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同样,在LJH公司,当买家——中老年客户群体认准了之后,如果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那我想赚多少钱?
我想在2年内营业额超过5千万。
有了这个概念之后,我开始设计商业模式。
首先,我不想再靠「买卖」这种传统的,赚取差价的盈利模式来获取利润了,即不想靠代理经销,以销售为主的盈利模式。这样做,不但赚不到5千万,还要持续依赖「销售人」的能力。
我不是马云,不可能打造出阿里铁军,即便是阿里铁军,也只是阿里巴巴初创时的先驱。
其次,还是那句话,高科技是没有垄断的,我们没有自己的研发团队,没有自己的工厂,最终还是会被产品所绑架。
那什么样的模式,能让我赚到这个数呢?
你看,反过来想问题,所有的分析角度都不一样了,居然都否定了之前的盈利模式,而且这套模式刚刚给我带来了1千万的业绩。
逆向思维的力量。
这个模式,肯定是以受众的需求为核心,至于满足需求的这种竞争力又不能以产品为主打。因为满足受众「功利型需求」的只能作为工具,并不能成为核心竞争力。
而我要满足的是一种无形的,以满足受众价值观为基础,即受众的「享乐型需求」。
那么受众的价值观是什么?在<创业史3|看见才能走入内心>中分析过:中老年群体喜欢养生,并不是怕死,而是担心一下子死不掉,拖累孩子。
他们扎堆听课,转介绍,并不是贪便宜,爱管闲事,而是一种求关注,求认同的渴望,是满足他们控制感,参与感的需要,更是显示他们是具有判断力的。
说白了,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存在」,不想被社会、家人所「忽视」。
我只要能满足了这种价值观上的需求,那么5千万就能成了。
于是我建立了共享空间的概念,并推出了共享二类医疗器械的商业模式,至于什么名称,怎么运营的,此处就不便于公开了。
因为这个模式开始没多久,我就离开LJH公司了,为什么?呵呵,这个也是我这次闭关之后,主要思考问题。
之前,我认为想赚持久的钱,也许懂商业模式就能做到的。
事实上并非如此。
真正能赚持久的钱,并能做到永续经营靠的还是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再上一个维度的就要涉及到哲学了。
比如,我最喜欢看的商业评论,居然是一个学哲学的人讲的,他是吴伯凡,我敬仰崇拜的人之一。
他把我上面讲的「功利型需求」和「享受型需求」形象的定义为3H理论——
他说到,对于大多数没有明确符号性的消费者而言,你要研发一个产品,或者一种商业模式,大致包含三个成分:1、止痛片2、维生素3、巧克力
所谓止痛片,就是我们说的,满足功利性需求,它是一个刚需,有它就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我的共享模式里面,二类医疗器械就是这个功能。
第二个因素,维生素,我们摄取维生素不能立马见效,但是长时间缺乏维生素,你的身体就会发生各种病变。
但是单单一种维生素是不均衡的,比如说中老年群体,喜欢买带有理疗作用的医疗器械,可光心脑血管疾病的就有几十种。
一直买,不现实,孩子也不同意,还吵架;去医院,一次费用就几百元,受众不舍得,怎么办?那就共享呗。
所以一个模式里只有止痛片,没有维生素,是很难建立消费者对它的忠诚度,俗话说黏性。一旦有更新的产品出现,我说过翻脸比翻书还快。
而具有了这两个因素之后,还必须有巧克力的功能即「享乐型需求」——要给受众一个美好、友好、丰富的体验。让受众对之产生一种迷恋。(在<创业史4|满足需求>中详解过)
你看,有商业哲学思维的人一个理论就解释清楚了。
什么是真正牛逼的人,还是套用<三体>的一句话:你只看到了第二层,而我已到了第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