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改造华夏字
2022-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蝎思君
如果将佛经出现在中国之前的汉字,称为汉字的1.0版本,那么在大规模翻译佛经之后的中国汉字,可以称之为是2.0版本或者是汉字的近现代版本。
从公元五世纪开始,鸠摩罗什与释法显各自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工作。佛经的翻译与佛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划时代的重大影响。中国文化在吸收内化佛教这一外来文化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提升,其中,译经对于中国汉字的影响极其深远。
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华夏方块字第一次暴露出它的不足——字词贫乏与音节单调。
佛经原著表达的思想和境界,很难找到合适的方块字来表达,于是,大量新创造的词汇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了,如:菩提、刹那、涅槃等纯属梵文音译。据不完全统计,佛典的翻译,给汉语言新增了45000多条词汇,这为中华方块字输入了新的血液。同时因为翻译佛经,也创造了新的文体,即半文言半白话文的混合体。
华夏方块字属于单音节词,这就创造了很多同音字,这在书面表达中没有问题,但佛教需要用普罗大众能够听懂的语言进行口头传播,这就必须要克服同音字带来的困扰。除了用白话文进行传教外,还必须在音调上来进行补救,佛经原著梵文读音给中国的文人士大夫完善方块字带来了启发。陈寅恪先生在《四声三问》中说:“所以适定为四声,而不为其他数之声者,以除去本易分别,自为一类之入声,复分别其余之声为平上去三声。综合通计之,适为四声也。但其所以分别其余之声为三者,实依据及摹拟中国当日转读佛经之三声。”中国的四声其实是从佛经转读而来,因为“平上去入”四声,华夏方块字从此在音调上丰富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