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放他安静地走吧》
“父亲!!”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以上摘抄鲁迅先生《父亲的病》末节,读到此部分,颇有网状的思绪捕捉到猎物一瞬的颤动,费些笔墨才可荡开漪轮、风静浪止。
原先时不曾理解“错处”何来。后来,偶然在阳光盛开的下午,随手翻开了一篇张晓风的文章,文章不长,只是因为时光褪色、色彩渐干的缘故,今时忆来已不大真切,依稀记起的故事情节是在父亲快要离去的前些日子我领来了剃头匠,看到剃头匠的父亲大为惶恐,不多时便去了。当时,我在故事旁注释了一句话:父亲是被吓死的。
回到鲁迅的文章来,在父亲即将离世的时候,我因为听从一门里衍太太催促、为了应付虚假的孝子礼节大喊父亲,致使父亲在临走的时候还带着痛苦,这大概就是鲁迅所说的错处吧。
这样的错处在今天的和谐社会里还有不少。经常在医院的化疗室里能看到癌症晚期的老人被子女裹挟着接受一次次化疗、受尽身体上的折磨。老人未必贪图几日的好活,据一些医生的网文发帖讲述,有不少确诊没救的老人更喜欢远远躲开红十字医院,回到故乡和子女、和乡亲好好度过人生的尽头。很少有老人主动愿意自己的一生终结在天花板是白大褂一样白、床单是病服一样花色的医院病房里,即使他们觉得自己的一生还没活够。可是,总有子女让他们不得开心颜,为了孝顺的名头,花着大价钱把老人从田野拽到病房、从清新的空气换成刺鼻的消毒液。如果老人不愿意,又何必呢?
以前读毕淑敏作品,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瘦骨嶙峋,横躺在破旧肮脏的临终医院里。她是胃癌晚期,不能进食,喝一点东西就像扔一块石头到绣坏了的易拉罐里一样,疼得受不了。她终日睁着眼睛瞪着天花板,一个劲儿地等死。老人一生很凄苦,年轻时嫁了的丈夫早死了,只留下她和嗷嗷待哺的幼子,以及一贫如洗的家业。老人起早贪黑,捡垃圾、做小工、什么都做,省吃俭用养儿子长大、供儿子上大学、上研究生。眼看日子好起来了,老人却因为当年贫苦、时常吃不饱饭落下隐疾,查到时已是晚期无救。恰在此时儿子收到外国名校录取通知书,机会难得,他急切要准备去外国深造,就把母亲转院到临终医院。他远远躲开母亲,每天只焦急痛苦地等待通知母亲去世的电话,他被电话锁住了,他只有等到那个电话、隆重办场葬礼才能立马飞去国外。
假如老人愿意,就让老人自己去选择走到人生尽头的道路吧。为人子女,除了放老人自己安静地走、别叫唤外,还万万别忘记了陪伴和关心。
假如你真的爱老人,就放他好好地、安静地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