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本周何帆老师带着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世界,说的是“地理”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在新闻里经常听到的“地缘政治”,学习的书目是罗伯特•卡普兰所著的《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

1、“地缘政治”的定义
“地缘政治”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一个重要维度,因为它融合了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各个角度。但是“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是为国际主流所不容的,被认为是伪科学,认为过于关注地理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有哗众取宠之嫌。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地缘政治”这一概念曾被纳粹德国作为其行动的合法外衣(包括优生学这一概念也被纳粹利用过),由此可见任何一个概念的提出其本身是中立的,但是就看什么人如何利用之,核弹的发明不也是同时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吗?二是因为西方很多学者将“地缘政治”和“历史决定论”、“极权主义”画上了等号,认为“地缘政治”是违反自由政治传统的。
以上两点原因有其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历史原因,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学习者,我们应该抛除成见,客观看待“地缘政治”及其对历史的影响:“地缘政治”对历史的影响要用长镜头去看,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其对历史的影响就会更加清晰明了。《枢纽》一书就是用一副望远镜对中国200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的系统分析,很多让人困惑的历史事件、演化历程在这本书里都有答案,也解释了很多偶然性和必然性事件。
2、“地缘政治”与“陆权论”
“陆权论”、“海权论”先后诞生于19世纪前后,其核心是要占据对陆地、海洋的控制权,随着科技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制空权”、“制天权”、“制电磁权”等等理论,但是“陆权论”的提出却很有意思,因为提出以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海岛英国的地理学家麦金德,一个海岛国家其关注的核心竟然是陆地控制权!
麦金德是基于欧洲的地理结构提出“陆权论”的,以为德国、俄国地处欧洲核心地带,一旦其崛起将对处于欧洲边缘岛国地位的英国构成直接威胁。麦金德“陆权论”概念是在归纳前1000年欧洲发展历史基础得出的,虽然提出这一概念的时候就出现了日俄战争中“海权”国家日本的胜利,但是这一概念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借鉴意义,今日的中东乱局不正是不同教派实力之间的地理位置争夺战吗?

3、“地缘政治”与“海权论”
“海权论”的作者是美国海军军官马汉,他认为世界的中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而且历史上的帝国都是以海军力量取胜,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因此美国也应该充分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而且他这一思想还被数任美国总统认可、接受并付诸实施,美国确实也是通过发展海上力量,控制了海上贸易运输线,进而控制了全球经济体系,具备了在世界经济中指手画脚的能力,近期的美国对中国的贸易制裁也是其长期军事力量发展的结果。
当然“海权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因为具体到战争,最后解决战斗的仍然是陆军,而且远离本土后,海军的控制力也会随之下降。美国在我南海的控制力近年来持续下降就是最好的明证。
4、“地缘政治”下的美国何去何从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霸主,其自身发展也要遵循盛极而衰的历史规律,那么谁能取其而代之呢?本书作者提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墨西哥。当然这一观点也与上周的内容呼应,取代一个霸主的国家往往不是其对手,而是其盟友,现在的墨西哥在地理、外交上都具备了取代美国地位的因素。其原因有二:一是墨西哥移民到美国的人口多,对其形成了文化侵略,而且两国文化相似,容易相容;二是墨西哥与美国的经济差距巨大,依据熵增原理,两国的经济差距会逐渐缩小。

5、“地缘政治”下的中国何去何从
本书也从地理角度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北面是西伯利亚的不毛之地、西面是广袤的新疆、西南是高原、东面、南面都是大海,这种地理结构让中国成为一个孤岛,数千年来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发展,也产生了内卷化效应,但是随着世界的快速变化,我们不能总当鸵鸟,要把头抬起来,分析这个世界的走向,何帆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要和周边国家处好关系,搞好关系后中日问题、南海问题就会自然消解;二是要关注周边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朝核问题、台海问题;三是要把新疆作为发展的桥头堡,搞好新疆的稳定,作为战略缓冲区。其实以上三个核心都包含在习主席的“一带一路”规划之中,由此可见国家领导人的卓著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