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山中的那一抹绿
中镇霍山,原始森林星罗棋布,在风干物燥的季节,林火时有发生,所以,当地政府每年都把春季森林防火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气象服务更是不能消停,为此,还在沿山一带安装了五个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当地气温、雨量和风向风速。
十几年前的一天,我随气象局的科技人员及时巡检了位于山区的区域气象自动站。走在通往马刨泉自动站的乡间小路上,遥望远处的青山,那年人工增雨灭火的记忆就像决堤的湍流奔腾不息。
那是2001年的春天,也是干旱的年份,火险等级较高。
“气象局吗?告诉你们的局领导,青岗坪林场出现了火情,希望你们尽快准备一下,准备参战。”话语有点紧凑,那是政府办打来的电话。灾情就是命令,气象应急分队在很短的时间组成。各种应急措施都派上了用场,轻便风向风速仪,火箭增雨设备更是攻坚的“迫击炮”和“机关枪”。
14时20分,我们乘着雇来的三轮车,急匆匆向距离25公里的青岗坪林场进发。由乡间公路到田间小路,由田间小路再到山间石路,由山间石路再到羊肠小道。车不能开了,同事们有的肩扛着火箭发射架,有的背着火箭弹,有的手提着仪器设备和干粮。在崎岖的山路上,荆棘丛生,趔趄、划伤在所难免,为了尽快达到指定地点,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
17时30分,达到目的地后,在那里指挥灭火的市领导紧紧握着我们的手,感动地说:“带着这么重的仪器,你们太辛苦了!”同事们只是笑了笑。紧接着,同事们顾不得沿途的劳累,抓紧时间20分钟就安装好了仪器。
此时,我们才松了一口气。看着不远处的森林失火现场,虽然没有了熊熊烈火,但零零散散还冒着袅袅青烟,空气中还弥漫着浓浓的烟味。大片烧焦的林地上,几百号人在忙碌,有的挥锹拍打着,有的开垦着隔离沟。
“现在明火已除,暗火还有。目前最怕的就是风速加大,死灰复燃。”市领导话语间有点担心,稍停片刻之后,嘱咐我们说:“你们的任务就是要不间断的提供风向风速,以便我们指挥部决策时参考。同时要密切注视云天变化,看看有没有增雨的可能。”
是的,在最新气象信息上,霍州市48小时内有一次较弱的冷空气过境,但希望渺茫。无奈,只好在山中等待。夜漆黑,山风寒,同事们轮流值班,困了就用军大衣裹着蜷缩睡一会,饿了就吃点随身携带的干粮,渴了就喝口矿泉水。
第二天下午16时许,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一块对流云团向林场区奔来,加之山区地形抬升作用,云层渐渐加厚,时机已到,我们抓紧时间在短短时间内发射火箭弹30枚。雨滴越来越大,越来越密,灭火的人们欢呼雀跃。不经意间看到,人们主动为我们打着雨伞,协助着我们的工作。
“神!真是太神了!这下我们可放心了。回吧,我犒劳你们。”在现场的市领导挥着手招呼着我们。
那次人工增雨灭火的事情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每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因为那年我还写了“青岗坪人工增雨灭火记”,发表在《临汾日报》上,可惜没留下底稿,一些感人的细节也许难以尽录,但这件为了山中的那一抹绿的故事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