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勇气》和《跨学科学习》读书打卡5
《教学勇气》之《开放空间与技术手段》
回忆一位启发过你的老师,那位老师用什么方式来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环境?
这让我想到了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他的课堂我非常喜欢,他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氛围特别好。华老师营造了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他让我学会了要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回答,每次看着他弯着腰向前倾,认真听着学生的那种姿态,我就感觉特别的舒服,我想他面对的学生一定是想要说出自己的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错误的,也是一种学习资源。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说出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包容,让学生在期间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思考的价值。
还有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会受老师的影响,华老师幽默风趣,总是笑呵呵的,让人感觉特别的安全、亲切,学生学习起来格外的轻松。
《教学勇气》之《对话的新主题》
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
这让我想到刚入学校工作那几年里,应该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在我们的学科教研组活动中,所有的老师都勇于承担教学科研的任务,积极备课,上研讨课。比如一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将自己的课堂开放,让我们同学科的老师一起参与到她的课堂教学中来。课后老师们坐在一起,根据这一节课,谈自己的想法。本着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一节课,老师们从听课者的角度谈自己观察到的课堂现象,做中肯的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执教者从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谈自己对教材的解读,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大家在一个开放坦诚的学习共同体中,真诚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一定要做的事:要像公开而真诚地讨论我们成功的经验一样,公开而真诚地讨论我们失败的教训。
平常与我的同行或家长去交流经验的时候,我都会说,不是因为我做的有多么的好,做的有多么的成功,所以才跟大家去分享。而是因为我做了很多错事,在其中得到了教训,我走了很多弯路,我想能够帮助到大家。所以我把我的一些想法,一些做法,一些失败的教训与大家分享。
我觉得这样去做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就是对自我的本质身份的认同。我是一个不够完美的人,但是我在不断的学习的路上。我想我之所以敢这么公开而真诚的去讨论我的失败的教训,源于我不断的学习,因为学习给了我强大的力量支撑。让我坚信,无论我有多么失败的经历,只要我能从中吸取教训,不断的学习,我就一定能够成功。
《教学勇气》之《对话的基本规则》
人类的心灵不想要被别人“解决”,它只是想要被人看到和被人听到。
这让我想到一个生活小片段,我新近品尝到一种口感非常好的咖啡,正巧儿子休息在家,我就建议他,“这种咖啡非常好喝,你可以喝一点”。儿子不以为然的点了点头,直到他离家去上班,才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勉强带了两三袋。第二个双休日,儿子又回家了,临走时,他说了句,“这个咖啡味道还真不错,随即又带了几袋走了。”
现在想来,儿子一开始对我的建议不以为然,原因来自于“咖啡好喝”是我给他的建议,他喝了咖啡,就说明他是听从了我的意见。后来我没有提及这件事,他主动带走一些咖啡,这是他品尝后自我做出的选择。
试想一下,我跟儿子的对话变成如下,
我:“儿子,这是新近刚买的咖啡,你尝尝口感如何?”
儿子喝了以后,点点头说,“哎,这种咖啡挺好喝的。”
我:“好喝,可以多喝一点。”
这样儿子会欣然接受,因为咖啡好喝不好喝,口感好不好,是他自己的判断,他遵从了自己的感受,然后得出这样的选择——“我可以喝一点”,而不是因为听从了我的建议。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建议对别人有帮助,却可能给别人带来不好的感受,就是他要听从于我们,我们比他更有见识。
就像我们有时候给别人的忠告,完全是出自“我为你好”的原则,给别人的感觉可能是,你比我更优越,你比我更有见识,你比我更聪明,你比我更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让别人接受起来不情不愿,甚至完全不予采纳。
有时我们就只做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以接纳的心态来面对别人的问题,鼓励别人自己走出来。而不是给予别人建议、忠告,要允许别人在自我剖析、直面内心世界的同时,发现自我、改变自我,以自己的方式走出来。
《跨学科学习》
第五章 跨学科学习的命题与评价
跨学科学习的命题与评价设计框架以什么依据,以及设计经历了哪些过程?
我们在2019年11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跨学科命题”。这是教育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跨学科命题的要求。
而本章所探讨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与第四章跨学科学习设计是具有一致性的,是一体两面。在跨学科学习设计当中,相应的明确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当中,提出了明确评价目标,但并不是所有的跨学科学习目标都需要评价。评价目标可以小于学习目标。我们要根据跨学科学习的独特性,命题与评价中需要特别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跨学科理解。
跨学科学习的评价有简单有复杂,需要根据目标和功能而定的。比如实践型、概念型目标导向的跨学科学习的评价,在不排除纸笔测试的情况下,还可以纳入更复杂的表现性评价等。
实践型和概念型目标导向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一般是嵌入在教学进程中体现的,作为学习的评价,促进学习的评价的整合。评价不是独立于学习之外的,也不是等学习进程全部设计好之后再来考虑评价,而是在构建跨学科学习的目标时就要考虑评价目标,甚至是更明确的表现期望。
从跨学科命题的角度来看,作为命题的设计,在设计思路上与跨学科学习评价的设计是相通的,同样需要经历“明确命题目标和表现——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跨学科命题情境与问题——不断调整优化情境与问题——设计和明晰相应的评分规则”的过程。而在跨学科命题与跨学科学习的关系上,跨学科命题可以是在跨学科学习结束后进行独立测评,也可以将命题嵌入到跨学科学习中,作为关键点上的测评内容。
遇见自己,是世上最美妙的事!这幅图,这句话,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