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随笔散文每天写1000字

观林氏与吴氏《荷塘》

2019-06-29  本文已影响17人  清平巷1号
观林氏与吴氏《荷塘》

      在传统文化中,荷花早就被文人雅士赋予了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之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画家笔下的荷花更是丰富多采,比如一代宗师林风眠和他的学生画界名家吴冠中都有一幅《荷塘》,虽然同属一个水墨系统但却有着不同的表达内容。

      林风眠,是一位融合中西画法的绘画大师,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他始终探索着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

      林风眠使用毛笔宣纸,但他不求书法力透纸背的效果,也不题诗于画,其运线的果断、疾速、遒劲,显出一种独立的个性,他常常融浓丽的彩色于水墨,突出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破除了传统水墨画略施淡色的程式,他采用的表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画面效果和作品所体现的意境却又体现了东方诗意,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审美趣味。

    《荷塘》是油画,其构图上就可以完全不留白,色彩也可以更为大胆、厚实。《荷塘》采取满构图的方式,强调了前景而省略了远景。这种处理方式加强了画面的平面感。画家不重视具体细节的刻画,而是强调整体造型和轮廓特征的表现。有的时候寥寥几笔,甚至是在飞白之中就将荷花的形象带出。画家在用笔上十分沉雄奔放,厚薄、干湿的变化极其丰富,在如此方寸之间更显得生动异常。在用色上此画注重明暗的对比关系,荷花的白色在池塘的深绿色衬托下分外地明艳。画面整体上是冷色调的,但是花蕊中的金黄色、红褐色以及荷叶间偶尔的黄绿色都带来一种暖意,使得作品色彩层次丰富而亮丽。

      虽然黎明的天际才微露出一点光亮,但整个荷塘已借着这分光亮显得生机盎然。荷花正处于盛放时期,碧绿的荷叶衬托着朵朵白莲,在静谧的黎明时分尽情地展露风采;错落其间的水草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使其避免了单调感;中部水面宛若一面明镜,使画面显得稀疏有致。赋色的鲜明、亮丽也是本件作品的一大特色,这主要是源于画家对油画色彩的深刻理解。林风眠将油画色彩的运用灵活地嫁接于国画上,大胆着色,整个画面鲜亮、通透,似乎还散发着荷花的淡淡清香。

      林风眠笔下的的荷花仅仅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而要用心去读。他似乎在纸素之间构筑一种超越现实世俗的“梦境”,勾勒出他对平静恬淡、世外桃源般心灵故乡的向往,似乎永远带著一种静物般静穆的美感。画面没有国画的留白,挤挤挨挨的甚至有些乱,而颜色也因为透视或光线的关系而变化,与黄绿、嫩绿、深绿的荷叶相映衬的是纯白色的荷花,松松散散地分布於画幅的各个角落,但似乎每个花瓣都有光影的变化。

      近代的中国画大家,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李苦禅、石鲁等,都有荷花佳作问世。齐白石的荷花豪放大气,张大千的荷花婀娜多姿,潘天寿的荷花刚健挺拔,刘海粟的荷花泼彩浓艳,李苦禅的荷花铁笔酣畅,石鲁的荷花夸张简练,每个人都对荷花有自己的刻画和解释。

      吴冠中的荷花与他们的都不一样,他画的荷花抽象而刚烈,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手法,这与吴冠中的性格和审美有很大关系。吴冠中对荷花的喜爱是多方面的,既喜爱它的天真,如李商隐咏荷诗“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也喜爱荷的美丽,如李白诗句“秀色空绝世,馨香竞谁传”;同时他也感慨于秋荷的枯败,如郑板桥咏荷诗句“秋荷独后时,摇落见风姿”,荷叶枯时秋恨生,怅望池边萧条景,被残荷的生命力之顽强所折服。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吴冠中画集》中,吴冠中曾对一幅《荷花》感慨道:“柔美的花却独具烈性之风骨,傲视群芳者的透红风貌,显得有些狂放、醉意”,这些对荷花的赞美描述,仿佛画家自己个性耿直狂狷、刚烈不屈的自况。对大家吴冠中来说,画荷花就是画自己。创作此画时,吴冠中已经近80岁的高龄了,人生如画,正像吴冠中引用王国维“一切写景都是写情”那样,吴冠中的《荷塘》体现了他晚年的心境与世界观,这里仿佛有伤感,有苍凉,还有奋争,更有期盼,对生命的颂歌是他喜欢画荷花的根本所在。

      早在2004年吴冠中1974年所创作的巨幅《荷》,就以1300万港元起拍1.13亿港元落槌加佣金最终以1.3077亿港元成交,为吴冠中油画的第三高价,而林风眠的《荷塘》等作品最高拍价不过千万元。

      林风眠和吴冠中都是我喜欢的画家,他们笔下的荷花都是震撼过我的,这对师徒俩的作品在拍卖场的表现也是震撼到我的。不知道作品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是正比例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