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

2022-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葭西日得录

昨天我身上发生了一串连锁事件,让我再一次认识到“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事情的开端是有一天我和室友小柯聊天,室友小柯说她买了很多球队的衣服,日常的衣服却很少,很多时候都是穿球队的衣服上班。我就接着话题说:“我买的裤子也是运动裤比较多,可以穿去公司的裤子也就不到5条。”小柯听了后对我说:“你可以去二手店买点裤子。”

我听了后感觉很不舒服。我觉得这次对话更像是一件误会。因为是日常对话,我没有办法精准说出我的意图和目标,而前面语境铺垫也不够,让她错误理解了我的意图。我本意是继续我们的聊天,表达我理解她的处境,而她觉得我在问她建议。

就像我之前写的文章《表达不清》里面提到的,有时候人想说一件事,出口却成了另一种意思。语言的复杂在于要把一系列思维过程和情感冲动转化成具体的符号,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得自己识别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是什么(自我心智化),然后才能够将其表述出来。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将心理过程转化成语言,就会造成关键信息的缺损,就像是网络传输中的丢包。这就是沟通过程里的缝隙,它是投射更容易发生的地方。

对我来说小柯让我不舒服的地方在于,她没有识别到我的真实意图,而是讲我的言语本身当做了意图。微博上的博主崔庆龙称之为非心智化现象:表面化。简单来说就是只解读字面意思,而不关注对方言语背后的情感意图。我想就是这样的行为,让人说话特别累,因为对方缺乏心智化的能力,所以讲话的人需要用更加精准的语言表达。

我把这件事转述给朋友小玉,对话的开头是:“前几天我和小柯说话,我发现她特别喜欢给人提建议,即使别人不需要。”讲了整件事后,小玉听了后对我说:“我身边也有很多人去二手店买衣服。”“你要是缺去公司的裤子可以尝试白t恤加上牛仔裤的搭配。”听到她的话,我意识到她和小柯一样很难理解别人的意思。

我理解小柯和小玉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帮我,可我不仅不感激,反而觉得很不舒服。互联网上有句话说:“不要给人免费的建议”,这并不是为了拔高自己,而是为了确认对方是不是真的需要建议。有人感慨“大多数人都会对轻易得来的东西毫不珍惜”,觉得收费是一种筛选,我从这两次错位的回复中总结,有时候我只是想倾诉一下,聊个天,并不需要你的建议。你提出建议,不过是想体现你泛滥的爱心和自负。

可能我这句话有些伤人,但是他们提出建议时候明显没有考虑到我,只是想显示自己关心对方,自己有办法解决。比如如果我需要买裤子,我会自己搜哪里卖裤子,并且我这么大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哪里能买裤子。那他们给我的建议意义在哪里呢,他们根本不在乎我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他们的建议会不会帮助到我。

生活里有很多类似的滑稽场面,互联网上无所事事的大学生给那些被裁员的员工说:“你要努力,才能逆袭”。很多人通过提建议来显示自己的爱心——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还是关心你的。这样的点评,在我看来是一种自负的表现。因为别人未必需要你的建议。他们讲一些事,只是为了发泄一下,自己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

我曾经也很喜欢帮助别人,去给其他人牵线搭桥,但最后往往发现被帮助的人处境没有任何的改变。朋友工作没做好被领导批评了,每个人好像都有资格给她提建议,比如工作更努力,早点上班到公司安排工作,周末报个班学习技能,或者准备跳槽等等,这些建议都对,但是哪一个做起来都不简单。所以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建议本身,而是听从建议之后的行动。只有受帮助者真心认同,才会推动下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