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4 “导”的困惑

2020-07-24  本文已影响0人  芳草同学

“导”,这里指的是指导或者导师,不是导弹的导,更不是捣蛋的捣。

学校的论坛上面也有同学发了对导师的一些思考,他们把导师分为几类:

  1. 什么也不管,但是愿意花钱做实验,但论文发表要靠学生自己;
  2. 什么都管,但是指导能力有限,论文能帮忙小修改,但没什么大的创新;
  3. 什么都管,指导能力很强,能给学生idea,对实验和论文非常上心;
  4. 什么都管,但不愿意花钱做实验,指导能力几乎无,甚至是瞎指挥,论文发表要靠学生自己;
  5. 什么都管,没什么指导能力,就疯狂让你做横向课题帮他赚钱,发论文?不存在的。

说实话,碰到的周围的同学,大部分对自己的导师是不太满意的。有的是杂事太多,有的是人品的问题等。导师的相关问题,常常成为高校硕博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时候也会出圈,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

今天在这边想谈一谈的是关于导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的问题。也是与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阴差阳错,导师让我指导一位师妹的论文,自己没有严格地指导。后面师妹地论文盲审不理想,直到最近才终于收获了好的结果。延毕三个月,也许是一件小事情,但很多时候也会变成一件大事情吧。毕竟现在这个社会中,时间是这么的宝贵,更不要说是毕业证和学位证延迟发放三个月的时间。

刚刚知道要延毕那段时间,我自己非常内疚和自责。唉,有那么一段时间,都有点失眠了。毕竟,我是需要负一定责任的。虽然身边的人都宽慰我说,盲审是有很大的随机性的,送到一个不太好的老师那里,真的是没有办法之类的。但是吧,这种心结是肯定会一直存在的。话说回来,也有一定的好处吧,有这么一次教训,未来,也许对自己指导的学生,我会更加认真地指导论文吧。

导师自然是想通过自己的帮助,使得学生能够顺利通过盲审和答辩,然后毕业。答辩一般没什么问题,风险主要是在盲审这个环节。现在学院里对盲审成绩的规定是越来越严格了,硕士有一个大修还可以修改再送审,博士则是要二次送审了。评价一篇文章有很强的主观性,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在大部分老师眼里可能是一篇很优秀的论文,但在一些专家眼里,则可能狗屁不是。这种随机性的存在使得盲审充满不确定性。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侥幸心理,觉得应该不会遇到非常严格的老师,对论文的修改就不会特别的认真。作为指导老师,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吧?嗯,这是肯定的。但就算是研究要求了,运气差一点,还是很可能会不通过。

对于老师而言,可能三十年的教书生涯里面,会遇到非常多的学生,偶尔有几个学生延毕了,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单个学生而言,延毕这件事情则可能是天大的事情。这种矛盾应该如何协调?导师是不是应该对每一个学生都特别负责?还是应该怎么样?真的是一个很成问题的问题!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经常困扰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