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更文800字点赞简友广场

第十期作业5||悲伤里的温馨

2024-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行走着的记忆

作业内容:读后感,字数没有限制,但有个特别的要求,就是不是单纯写啥剧情梗概之类的,而是要明确写【阅读了作品后,从其中学到的,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东西】。

在纸席老师给出的作业4和作业5中写读后感的列表清单中,一眼就相中了汪曾祺的《大淖记事》。

第一是因为很好奇这篇文章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老师提示清单都是短篇小说,但是题目给我的感觉像是散文记事之类(有点儿孤陋寡闻,读的书确实很少)。第二是因为之前读过作家的几篇散文,很温馨,读下来心境很平和,并且读的时候会有一种置身于作家所描绘美景中的感觉。

但是,也恰恰正是因为这种读来让人平和让人平静的感觉使得我这个性子急且一般只关注小说情节的人刚开始没能读得下去(这个句子好长),以至于没有完成作业4,好在两个作业都是写读后感,那就写在一起吧(偷懒了,本来想补个作业的,奈何水平有限,实在不会写读后感,又刚刚好相中的是同一篇),感觉解释了很多,像是要掩饰什么。还是言归正传吧,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子。

《大淖记事》分了六个小部分。第一、二、三部分都在介绍大淖这个地方的风景、生活环境、风俗等,强调了这个看似平常的小地方却有着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地方,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小说这三个部分的节奏很慢很慢,描写的景很美,似一幅画卷在眼前展开,描写的物和人很真实,似在哪里亲眼看到过一样。如果只看这三个小部分,会以为这就是一篇记录描写一个地方景物和人的文章(个人感觉)。男主人公十一子也只在第二部分的结尾捎带着提了一下。

但是,在每个部分的结尾处都埋了伏笔,让人忍不住看下去,到底为什么会那样?如第一部分的“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风俗,他们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观念和街里的穿长衣念过“子曰”的人完全不同。”会让人好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第二部分的“老锡匠经常告诫十一子,不要和此地的姑娘媳妇拉拉扯扯,尤其不要和东头的姑娘媳妇有什么勾搭:“她们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又会让人忍不住好奇,为什么她们会和我们不一样,到底是什么不一样呢?于是,就忍不住接着往下看,在描写和叙述中就会看到这种不一样所体现在的地方,让人不禁恍然大悟。

从第四部分开始,故事节奏开始加快,介绍了女主人公巧云的家庭,巧云和十一子的日常相处,淡淡的温馨甜蜜和关怀,让好心人都忍不住为她们惋惜,文中的那句“只是像一片薄薄的云,飘过来,飘过去,下不成雨”让人读来忍不住想快点儿下雨吧。

又是在结尾处把故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就在这一天夜里,另外一个人,拨开了巧云家的门。”保安号长的占有和蛮横让这对小情侣在一起的路更难了。坚强的巧云虽然伤心,但是并没有流泪。她还要照顾含辛茹苦把她养大的父亲。这里也是对前面提到的风俗、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与别处不一样的地方进一步做了说明,也正式因为这样的风俗和伦理道德,让巧云最终和十一子在一起了。可是,保安号长并没有放过他们,他们绑走了十一子并殴打他,逼迫他离开。十一子紧咬牙关不屈服。

奄奄一息的十一子被带回去,当地土方法,喂给十一子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那一段,描述巧云也尝了一口的那句话“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短短一句话,就让人感觉到巧云对十一子的那种无声爱,让人感动不已。

很喜欢结尾部分的这段对话,问话短,答话也短,一问一答,让人看着心里暖暖的,为着他们能在一起而微笑。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你亲我一下,我就好得快。”

“好,亲你!”

这篇小说语言不华丽,但是很细腻,很形象,从景到物到人都似真实地在眼前一一出现过一样,用简短的对话真实地表达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完这篇小说,有一种感觉——明明是一个本该让人觉得悲伤的故事,却因为其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对话描写让人觉得很温暖很温馨。

注:黑色字体为摘抄小说中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