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的伪“满洲国”之路

2022-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明亮的写字桌

溥仪的一生真是传奇的一生。从懵懂无知的小皇帝,到被逐出紫禁城的逃难天子,再到亿万人唾弃的伪“满洲国”的伪皇帝,最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中国的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他的遭遇既有人为因素,也是历史必然。探向历史纵深处,这位皇帝曾经如何走上伪“满洲国”之路的?历史上有很多记载。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更加详细地记录了围绕在末代皇帝身边的人们寻求恢复祖业…所做的“努力”。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一探究竟。

一、大清“快完了”。

1908年,三岁的溥仪成为了大清的宣统皇帝。登基大典上,不明所以的小皇帝被扶上宝座,被吓得嚎啕大哭。手足无措的摄政王只能慌乱地安慰:“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很快,这一句“快完了”果真得到应验。

三年后,外有革命党,内有袁世凯,大清基业摇摇欲坠。终于和袁世凯签订“清室优待条件”后,宣统皇帝退位,过上了“暂居宫禁”的小朝廷帝王生活。

然而,清朝遗老和旧臣们怎么甘于这个有名无实的小朝廷呢?他们不断向还处于无知的小皇帝灌输“恢复祖业”的思想。溥仪的心里深深埋下了“光复故物,还政于清”的种子。

二、复辟失败,皇帝梦碎。

袁世凯死后,当初公开反抗共和的王公大臣,大多住在日本租借地,与日本军阀财阀勾结,从事复辟武装活动,紫禁城也恢复了活跃。然而这时我们的小皇帝的溥仪因为有王公大臣和师傅们,并没有因为复辟的事情操多少心。他每天除了读书看报,大部分时间还是享乐游戏。

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张勋取得了各省督军和北洋军阀等代表的支持,并得到日本驻屯军的赞助,进谏溥仪,拥戴他恢复大清帝国。溥仪又恢复了期盼已久的“真皇帝”。然而好景不长,当初支持复辟的军阀督军眼看张勋独吞了复辟的果实,自己却没得到多少好处,就又支起了讨逆大旗,由拥护复辟一变而为“保卫共和”。看到摄政王和师傅们拟好的退位诏书,六神无主的小皇帝又害怕又悲伤,不由得放声大哭。结果这次复辟的得利者变成了大总统冯国璋和国务总理段祺瑞。虽然推翻了复辟,但是他们对年轻的小皇帝还是尽力维护的。城外总统府权利更迭,却都来宫里抒发对皇帝的感情,这又给紫禁城带来不绝的希望。 我们的少年皇帝越发相信“人心思旧”,内心复辟的种子不断增长。

三、最有力量是洋人。

张勋复辟失败后,遗老旧臣们发现比北洋领袖和任何督军更有力量的还是洋人。和洋人拉好关系是进可以取,退可以守。于是他们给小皇帝请了外国的师傅,准备把他训练成一个可以直接和洋人发生接触的人,以待日后成熟,依靠洋人恢复大业。

后来冯玉祥废止清室优待条件,溥仪被逐出紫禁城,住到他父亲的家里,开始了“北府”的生活。这期间,日本人表露出对皇帝极大的热情和帮助,我们的小皇帝对日本兵营增加了大大的感情。

摆在被逐出宫的小皇帝面前有三条路。放弃帝王尊号,做一个平民是不可能的。那么是“复号还宫”过小朝廷生活还是“立刻出洋”“曲线救国”呢?日本使馆为他们的贵客做出了决定。

小皇帝先住进了日本公使馆,他在这里遇到了空前的热情,得到日本使馆的殷勤照料。后转到天津日本租借里的张园。在天津,溥仪开始拉拢收买军人。孙殿英盗东陵一事引起清宗室和遗老的激愤,增强了他的复辟和复仇的决心。他先是派弟弟和三妹夫去日本学习,后与日本人进行亲密的交流。他一天比一天更加相信,日本人是他将来复辟的第一个外援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大佐土肥原找到溥仪,解释关东军对满洲没有野心,只是诚心诚意地帮助满洲人民建立自己的新国家,希望溥仪回到祖先发祥地,亲自领导这个国家。最后经过多重波折,溥仪终于第三次当上了“皇帝”。

根据溥仪的自述,他自小被身边的人操弄着。内有遗老旧臣给他灌输“还政于清”的思想,外有日本人给他画出的“恢复祖业”的大饼,使他一步步亲近日本人,走上了伪“满洲国”的道路。或许溥仪小时候的记忆有偏差,或许他只是为了摆脱自己卖国的罪名,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只知道新中国成立后,溥仪经过新中国的大改造,由那个一心想要复辟,重回金銮宝座的末代皇帝,改造成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公民,和其他公民一样参加劳动,放下执念,甘于平凡。这样的溥仪是可以原谅的,也是值得受到尊重的。他的一生也带给我们警醒,不要执着于过去,放下执念,等待我们的将是更加欣欣向上的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