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拾遗

早晩读书1000/290-史景迁《大汉之国》

2021-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廿

12月26日,刚过完圣诞节,史景迁(乔纳森.斯宾塞)去世,享年85岁。

这个老外,很长时间里我认为他是中国人,或者是华人。唯一原因是他的历史著作就是写中国,直到后来看到照片,才发觉他是一个典型的白人。

史景迁出生于英国,早年受教育英国,后来去美国深造,再就是定居美国。他的汉名,寓意自己对太史公司马迁的景仰,以之为楷模。

手上有本史景迁的著作《大汗之国》,他的文字,不仅中国读者喜欢,还是西方读者了解古代中国的重要渠道。

史景迁是通俗写史的能手,其专注于历史普及而非深入,撰写的不是高头讲章,而是启蒙大众的通俗读物,不能过分奢求。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毕竟我们从书中还是能粗略了解到“西方人的中国观”的演变。诸如,在马可·波罗时代,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基本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理解多有谬误甚至妖魔化。到启蒙时代,经过伏尔泰等人的标榜推崇,中国的形象开始伟岸高大,被视为道德之国的典范。20世纪以后,中国展现在西方面前的是一种革命和激进的形象,甚至和所谓“神秘权力”相连。在不同的时段,不同人的心中,中国的形象各式各样,有正见,有偏见,还有误解,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

不过,史景迁所讲的“西方眼中的中国”,也就仅此而已。由于时空阻隔,任何国家的人看待异邦,都可能存在着失真的现象。就如我们看待西方人,最初认为他们是吃人肉喝人血的野蛮怪物,后来看到坚船利炮,受惊吓而逐渐变得仰慕,奉为洋大人,到今天又开始平视。所谓形象的误解,缘于交流不畅,是前现代的产物,到现代社会以后便没那么明显。而且,正解或误解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本质。比如,伏尔泰时代的西欧对中国称颂,只是因为当时西方还没有确立起属于自己的现代性,一旦成功确立以后,中国反而成为愚昧落后的代名词,被西方人所鄙弃。再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在MG民众心中形象极佳,既有赛珍珠、亨利·卢斯等人的宣传,也有MG人一厢情愿的想象,还因为MG急于在国际上寻找一个有力的盟友。相对于揭示所谓的形象演变,展示背后的故事才更有意义。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一切意义的揭示,在史景迁的书中都付之阙如。他仅仅是粗略地梳理了所谓的形象流变,介绍既不完全,也不深入,还没有独特的结论。换句话说,本书从头至尾都没有什么问题意识,甚至只是从几十位知名西方人的作品中摘录出相关章节,生硬地结合到一起,有种东拼西凑之感。包括《大汗之国》在内的史景迁的作品,对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是很新鲜的东洋景,但对于中国人来说,无法提供新的知识,实在价值不大。据说史景迁作品的英文原文流畅俊美,既是史学又是文学,但翻译成中文后,已经失去了原文可能存在的“神韵”,丧失了其书唯一可能合理存在的意义。

逝者已去,寥寥几句且为纪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