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贝读书

走近叶圣陶先生的《文心》

2020-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神经小迷妹
走进文心

《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人合著的一本的书,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文的语言知识。该书最初发表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连载于《中学生》杂志,次年才正式出版。

该书曾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目前豆瓣的评分仍高达9.1分。

作者叶圣陶先生,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没少出现过他的名字。

但,孤陋寡闻的我确是第一次听说夏丏尊先生的名字。书中说,夏先生和叶先生最后成了儿女亲家。那么,想来,夏先生的文学造诣必也不浅。

然而,为何同时代的他俩一个赫赫有名,另一位却岌岌无名呢?查了一下,原因也许是夏先生于1946年就过早去世,并没有等到新中国成立。这样一来,他能被历史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幸而,至少还有这本《文心》让我们后辈听到他的名字,看到他的文字。这,大概也算是我辈之人追求文字的最高境界吧——自己的文字,能在八十多年甚至百年后还能被人读到,记起。如若这样,即使生命短暂,又有何憾!

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只看了前几章,总感觉自己领会不太透彻,白白辜负了两位先生的苦心。适逢最近学了一些“新鲜”的读书笔记法,便想着用读书笔记的方式将书中的知识,以及自己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兴许能加深一些自己的理解呢?

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理论称,单纯的阅读属于“被动式学习”,其学习吸收率仅有10%;

而在所有学习方式中,吸收率最高的为“教授他人”——吸收率为90%。写作,作为一种间接“教授他人”的方式,且不说对他人有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仅从帮助自己加强吸收这一点来说,就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这大概也是我为何喜欢写解读、笔记、书评这一类文章的根本原因吧!

说回《文心》这本书。在序言里,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每种知识大约占了一个题目。每个题目都找出一个最便于衬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

通体都把关于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熔成了一片。写得又生动,又周到,又都深入浅出。

这两段文字在全书的第一段出现,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即,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本书的最大特色:故事性、生动、深入浅出。而这些不正是自己文字所欠缺的地方么?

通过这本书,我既能学到许多有关语言和写作的基础知识;还能够感受到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巧妙地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令读者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吸收。这不正是我所向往的最高级的写作技巧么?

除此之外,朱自清先生也为本书作了序。先生是这样写道的,

自己也在中学里教过五年国文,觉得有三种大困难。
第一,无论是读是作,学生不容易感到实际的需要。
第二,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第三,作的方面,总想创作,又急于发表。
不感到实际的需要,读和作都只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
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中学生读书而只取其思想,那便是将书里的话用他们自己原有的语汇等等重记下来,一定是相去很远的变形。这种变形必失去原来思想的精彩而只存其轮廓,没有什么用处。
总想创作,最容易浮夸、失望;没有忍耐而求近功,实在是苟且的心理。

朱自清先生的话多么引人深思!他指出的这三大“困难”实则是写作者们的三个“毛病”:

第一个“毛病”是为了写而写。想想我们,是不是有时也只是为了写而写,而忘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的实际需要和出发点呢?

我记得曾有一位老师这样说,写作者最重要的不是考虑“如何写”,而是考虑“为何写”,以及“为谁写”。把后面这两个问题想明白了,下笔时方能言之有物,明确清晰。

第二个“毛病”说的是“浮光掠影”式阅读。我们只追求阅读的快感,故事的情节,最后的结局,而忽略了在一个个字词、句子、段落中埋藏的深意和美感。

看到这里,我自己也汗颜。因为,长久以来,我采用的都是这样的阅读方法。最后的结果是,貌似书读了很多,知晓的作家和作品也不少;但真要让自己说上些什么见解,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而我也是自开始写作之后,才意识到作为读者的阅读,和作为写作者的阅读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会阅读,并从阅读中吸收营养,用于写作之中,是自我学习的第一步。

第三个“毛病”指的是“急功近利”的写作心态。而文字的工夫,偏偏是急不来的。没有经年累月的耳鬓厮磨,怎么能期望文字能懂你的心,又怎能让你的心里自然流淌出文字来呢?

我个人很喜欢《文心》这一简洁明了又意味深长的书名。在我粗浅的理解里,文心者,意指文字的本质。认识文字,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看到本质尤其关键。

我想,我自己的写作学习,就从走近这本《文心》开始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