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来一场文字旅行——三毛《万水千山走遍》
算起来我大概有两个多月没去图书馆了。八月中旬,我网购了《随园食单》,看着看着,渐觉枯燥乏味,没有坚持看下去。闲下来的时间,没借书,更没看书,那段时间心情不好,是缺少精神食粮的原因吧。
上个周日,顶着大雨到图书馆借书,这次我没有像以往一样,花半个多小时才到合适书籍。当走到散文书架前,一本玫红色的写着“《万水千山走遍》三毛”吸引了我,这段时间不经意间看到三毛有关的文章,那时就想:下次借书要借三毛的作品。上次来图书馆,已想找旅游方面的书籍,但没找到。看来,我与这本书这一刻注定落下缘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189154/f3d80c3d02325089.jpg)
1. 第一次读三毛
大学时,我看过张爱玲、张小娴、亦舒等女作家的作品,唯独没有读过三毛,可能这个名字那时听起来有点“野”。我在百度搜了三毛个人简介(早养成了这一习惯:读书前先了解作者,更易理解书中内容),她的一生经历,是编剧也不一定敢写的浪漫传奇故事。三毛在求学时期休学了两次,第一次休学:父母教导她学习古文诗词和英文,后跟随三位画家习画;而第二次休学:她只身远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就读,初遇挚爱荷西。三毛长期流浪于异国他乡。(如一部电影有这样的情节,估计不能过审)。不一样的人生经历正是三毛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成就了三毛。
其实细想:很多作家、名人他们在求学阶段不一定是人们眼中的好学生,但他们会将大量时间用在钻研自己的爱好上,将爱好发展成终身事业。对比当今以文化学科为主,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否会抹杀一些有专长的学生?这也许是最近推出双减政策的原因之一。
2. 想旅游,借与旅游有关书籍
“好的旅游,不仅带人去远方,还带人回到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喜欢张晓风的这句话。
我想旅行的意义大概是:每到一个地方,感受他乡的生活气息和品尝当地的特有风味,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最合适的味道。由旅行的所见所闻重新认识自己。
比起游览名胜古迹,我们一家人更爱逛市场或超市——最具人间烟火的地方。记得前几年去泰国旅游,别的团友买了一大堆特产,而我买了咖喱粉(自小吃了老爸给我做了咖喱蟹,就爱上了咖喱)、冬阴功材料包,有若到超市添置食材般,我想把泰国的味道带回家。我的父母也是,有一年他们去北京旅游,逛市场时特意带了一袋饺子皮回来,他们总觉外省人做的饺子皮特好吃。
按惯例,以往每年至少走一趟长途旅游。在疫情爆发的那年春节,一家人原本计划春节后去一趟杭州旅游,可被疫情一阻就两年多。特别近几个月,我连小镇都没有走出去,我和远方之间剩下两茫茫,特憋屈。后来想了想,不能亲身去感受,或可通过作者的眼见耳闻,以文字的方式,来探索和感受他乡的风采。
我跟易生说了为什么一眼看上这边书,他说: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怎么等同于去旅游?我得意地说:这是文字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