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如鱼向海,如鸟归林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742人  式微a

如鱼向海,如鸟归林.

其实从来都不会很正经的去写一些东西,包括这篇文,都是在纠结了很久之后才抬手开始敲出第一个字。

诸多措辞,终是难以落笔。

西西弗书店

一.

这么久,也是已经去过几个大学了 : 东北师大、湖大、湖南师大、还有这次去的吉大考古学院、吉师大研究生院。

听别人问起那些大学好不好。

好。

怎么不好?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看着每年的分数线上下浮动,那些简单的三位数字却依旧那么遥远。

我一度很迷茫。我为什么而读书?又因什么拾起纸笔?到底是什么支撑了我走到今天?如果我考不上一个好的大学,这十二年又有些什么意义?

我不甘心。

直到看到了老白的朋友、一个准备考博的女研究生,我才依稀窥见了答案。

听她言语间的努力,谈笑时的自信,无意中散发的气场。

那一刻,我似乎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

为了我自己。

吉师大研究生院楼窗外
吉师大研究生院
吉大湖

二.

我喜欢历史。

不同于枯燥的课本,我喜欢的,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古物。

踏进历史展馆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们吸引着。

那些流传了几个朝代的物件,那些曾被古人把玩过的东西,那些在地下埋葬了几百几千年的珍宝。

手稿、折扇、器皿、摆件……

纵使灰尘满身,也难掩其光华之色。

它们无声的见证了人类的演变,生命的轮回,朝代的更替,然后静静长眠,等待着再一次被人们所发现。

这大概,也是一种使命吧。

在此之前,我从未认真去了解过家乡的历史。东北的偏僻与落后让我始终认为那段历史是极其枯燥乏味的。

直到走进展馆,我才真正触碰到了这段历史,我才第一次了解我的家乡。

看到那些古物,只觉得如老友一般,同我诉说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那是来源于血脉的亲切 。

吉林省博物馆外景
吉林安图人
汉唐展馆
明清展馆
宋金展馆

三.

喜欢文字,大抵是从小时候开始的吧。

那时一堆堆的漫画,一本本的故事,填满了我的童年。

王泽的《老夫子》,黑白的《父与子》……

很多很多。

我都记得。

走进省图,那种熟悉的感觉如鱼向海,如鸟归林。

手指抚过一本本经典,一张张纸页,那种触感轻轻撩动着心弦。

或许读书本身就是一种传承,传承着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

书籍将以往的故事慢慢倾诉给读者,每个读者都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欣赏着汉唐古韵,品味着明清华章,感受着松漠雄风。

文字,就是这样一种媒介。

四.

什么是城市?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市,它可能是此时此刻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也可能是我们已经离开了的那座城市,也可能是我们所向往的一座城市,而无论是念念不忘,还是心向往之,我们都在寻找一个既能够安身,也能够安心的地方。

长春城市规划馆,它是一个很精致的地方。它收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从古,至今。

汽车之城,影视之城,这些都是它的名字。

走在馆里,看着一张张见证历史的照片,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在为长春这座城市庆贺吧。

长春的每一条街,每一栋楼的背后,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故事,关于中国、关于历史、关于帝王将相、关于才子佳人。

那里仿古所修的老街建筑,让我久久徘徊。

我喜欢那里,喜欢那种悠久的古韵,腐朽的木香。

那是一种经过岁月沉淀的味道。

倚路灯而立的绅士,携烟斗沉思的老爷,拄草棒卖糖葫芦的爷爷,靠墙低头的马匹……

栩栩如生。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容纳一切生活的轨迹。

长春城市规划展览馆
老街 老街

一群人和一座城市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给予,相互创造,相互成就,在城市的边界被无限拓展的时候,也留下了所有关于生长的故事。

如鸟归林

人们为了生活聚集在城市,也将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继续聚集下去。

如鱼向海,如鸟归林

——2018 . 7.2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