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能时代来临,我们需要懂点计算机思维
听前谷歌专家吴军博士讲述的什么是计算机思维,非常受启发,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和大家进行分享。
内容涵盖的面很多,捡重要的来说,计算机思维主要有三个重点:讲量级、多维度、模块化。
一、讲量级
我们说的量级,就是指类似芝麻、桔子、西瓜之间大小的差别,差距都在十倍或者百倍。
为什么要讲量级呢,因为不同量级,我们做事的方式完全不一样,需要的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大数量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拿一个生活中的事情举例:我们对于自己鞋子的管理,不同量级就不一样。
一般的男士,可能鞋子在十双以内,那我们就只要摆在鞋架上,早上出门的时候扫一眼决定穿哪双就好。
一些比较热衷买买买的女士,可能鞋子在一百双以上,那她们对鞋子的管理方式就要改变,得对鞋子进行分类,按照不同种类和场合进行放置,要不每天早上选鞋子的时候,一个鞋子看10秒钟,十几分钟就过去了。
而再往上,做鞋子生意的人,鞋子存货可能在几千到上万,那管理方式又要改变,得建立目录和索引。记录好哪一个型号放在哪个架子的第几排第几列,这样才能快速的找到对应的鞋子。
我们再来看一个互联网世界的例子:对于互联网上的内容的管理,不同量级也是不一样的,随之而来的事要求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或者是被时代抛弃。
在互联网早期,网页数量可能就几千万,那么把所有网站进行分类,建立目录,就是一个比较高效的形式,所以有了门户网站,比如雅虎、新浪、网易、搜狐。
到了2000年之后,网页数量和网民的数量剧增,网页数量到了几亿几十亿的规模,这个时候光靠建立目录就无法快速找到内容了,所以搜索引擎应运而生,百度就是2000年成立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代表:今日头条到了2012年,内容数量超过千亿,而且智能手机开始普及,这个时候搜索也很难找到自己希望看到的内容,更别提很多人新网民的搜索技能比较弱,所以今日头条这样的以智能推荐为核心的产品快速发展。
所以当事物在不同的量级,我们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做。但人的思维是有非常强的惯性的,所以门户网站没能跟上搜索时代,搜狐现在市值只是百度的零头。
搜索引擎也没能很快的进入移动时代,百度在BAT中已经掉队,但因为谷歌进不来,所以日子过得还可以。
老师转变为校长的代表:俞敏洪李阳的疯狂英语在我读书的时候风靡一时,他可以说是一个超级老师,非常让人钦佩;但他的财富和影响力和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比起来,是要差非常多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就是因为他没有及时的提升自己的量级,从李老师变为李校长。
再来看如果是我们自己做事情,怎么运用量级思维?
当我们刚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需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这是获得信任的基础,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当我们工作了2-3年,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就需要考虑我们做的事能不能再高一个量级,这就要我们转变思路,从一个人干到能带着一群人干。
你想想,如果你能带领一个10人左右的小团队,是不是做的事情就可以高一个量级?而这里面就需要我们提升沟通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也就是我们的能力需要从单一的技术能力升级为技术能力、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三项。
能力从1到3,做的事情是可以从1到10的。
二、多维度
从总体上讲,人的大脑是线性处理事务的,看问题常常是从一个角度出发,对世界的认知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的观察与归纳。但计算机就能通过遍历所有可能性,从而获得多维度的视角。
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优质的信息,变得多元化,提高认知水平,避免陷入单一维度的思维方式。
有一部电影叫《大空头》,几名投资者在次贷危机前就看到了泡沫,但他不敢相信。
于是几个人去各个地方进行调研,他们甚至找了一个脱衣舞娘来询问,她号称自己通过借贷的方式买了3套房子。
这几个投资者才确信了危机已经很严重,最终做出了做空的决定,大赚了一笔。
当我们碰到一个问题难以决定的时候,不妨去做实地的调研,有时候会发现很多自己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获得多维度的视角。在头脑风暴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倾听,即使一个成员提出的Idea再怎么不靠谱,也不能立即纠正,否则这个游戏就很难继续下去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思考,为什么他会这么考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盲区。
雷·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提到,成功的原则之一就是做到极度的头脑开放。与视角不同的思想者一起努力,是穿越丛林最好的办法。对不同观点持开放的态度,能找出自己头脑的局限性。与可信的、愿意表达分歧的人一起审视你的观点,让自己的决策更有效。
三、模块化
在计算机领域,我们通常会把一个复杂的工作,分解为若干个模块。
如果这些模块还不够简单,那会继续细分,直到足够简单为止,然后编程实现每个“简单”的模块。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把一个任务拆分为更具体的步骤。
首先,我们的任务应该是以结果为导向的,这个结果应该可以被量化,比如,“XX率达到15%”。
面对这个目标,我们的团队是不知道应该做具体什么事来达到15%这个目标的(有时候这个“团队”就只有我们自己一个人),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目标进行分解。
曾经有一对夫妇,看到5岁儿子文文乱糟糟的房间,想借此机会培养他“爱整理”的能力,于是他们告诉儿子,“有空把房间整理一下”。
可是好几天过去了,儿子一点动静都没有。平时文文都很乖巧听话的,怎么这次就不行了呢?
后来,这对父母经过反思,换了一种说法:“宝贝,请你今天傍晚前把乱丢的玩具全部放进房间中间的箱子里,把床铺上的书放到柜子里,把桌子上的零食放到餐厅的盘子里。”
果然,下班回家时,他们惊喜地发现儿子做到了,执行力变得杠杠的。
任务还是那个任务,但因为前者说“整理房间”,儿子没办法get到这个点,而后面对任务进行了分解,变为一个一个可以行动的步骤,并且加入了时间限制,让事情有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如果在自己或者团队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任务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可以执行的简单步骤,执行力会得到大幅的提升,结果也更可控。
很多时候,努力不一定就有好结果。在开始做事之前,首先应该多维度考虑问题,争取做更大量级的事情,分解好任务,寻找资源,死磕结果,这样更有可能获得成功。